[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太平護國天尊(章哲)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6074人 張貼日期:2024-02-01 01:3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太平護國天尊(章哲)
 
據歷史記載:玄門廣慧派,為南宋道士章哲所創章哲,字權孫,道號廣慧,生於宋寧宗三年二月十九日(1197)。世居江西武寧三十五都順義鄉石門仙潭坳,屋後千年古松之下有古石一塊,平如板,光如鏡,寶色無瑕,潔淨如玉。章哲幼好神仙,六七歲時,常於石上打坐,修真煉氣,觀望星斗,人咸驚而異之。至二十七歲時,好道之心益切,乃遍遊名山。始至羅坪未能如願,又往湖廣會仙觀、崖然山等處,均非修煉之地。復轉至本邑橫路翹首而觀,水繞山環,奇峰特出,名曰回頭山,似可安身,來往數載,訪名師,擇良友,參玄慕道。傳說有一次他上山採藥,曾遇三位童顏白髮老人於山坡,章叩問修煉之道,老人回答:“藥在本身,何勞採擷”,說完老人倏忽不見。之後,章哲花畢生精力學道和傳道,逐步創立了玄門廣慧派。
 
一、廣慧派傳自武當真武
 
武當道教信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或稱真武大帝,來源於中國古代宗教中的玄武崇拜。道教誕生後,廣泛吸收民間信仰的神靈,四方四象也頗受重視。玄武常與青龍、白虎、朱雀一起作為道教護法神以鎮四方。至隋唐五代,玄武崇拜無論是在教內還是在民間已經相當盛行。
 
發展到宋代,玄武崇拜達到了高峰。宋朝立國之初,即信奉北極四聖。



宋真宗封真武為靈應真君之後,真武神格逐漸提高,成為官方與民間極為尊崇的道教大神。在這一社會政治背景下,以武當山為本山,以崇奉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符籙禳會,強調忠孝倫理為主要特徵的武當道教正式形成。與此同時,民間信士到武當山朝拜真武神的進香民俗也已興起。(參見王光德、楊立志著《武當道教史略》) 
 
章哲自遇三老之後,遂產生了深造創教的念頭。忽一日遙想武當乃天下之名境,實道家之法宗,一路遊訪,至尋陽(江西九江)石板江地方,聞有一石公善士,平日供佛禮神,慷慨樂施,且得修道秘奧,遂前去叩問並拜其為義父。然後至武當山拜真武為師,傳授大道,委身三載,盡得玄武秘奧。“能辟穀、吞丹、餐松啖柏、飲露吞霞、受藥傳符、利物濟人,身外有身、變化無窮。於玄門秘奧固已堂堂入室矣”。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三十三歲的章哲辭別武當回到武寧,由回頭山入絲羅山繼續修煉傳道,依託呂祖,招收弟子,修建宮觀,創立玄門廣慧派。絲羅山即今太平山。它座落在江西武寧縣與湖北通山縣交界處,海拔1329米。山勢峻峭,層巒擁翠,飛鳴流瀑,雲蒸霞蔚。原名絲羅山。以其“座吳向楚,山形五龍團頂,雲氣盤結,離奇萬狀,群峰環繞如絲羅不思”而得名。太平山風光綺麗,其間有黃楊寶樹天然如椅,是道家修煉絕好的洞天福地。



因此,章哲選擇了這個地方。
 
二、章哲創教依託呂祖 
 
呂洞賓生於唐末或五代,約與陳摶同時。出身儒門,為唐憲宗時侍郎呂渭之後,呂渭曾與道士為方外交,其家亦有好道之傳統。呂洞賓生逢亂世,也曾舉進士不第,遂歸避山林,過著“逍遙碧嶂青松下,坐看殘花逐水流”的隱士生活。呂洞賓信仰約形成於北宋末年,當時已有相當多的關於神仙呂洞賓的傳說。衹《夷堅志》一書,就收錄近三十條。其內容大多是關於呂洞賓神靈現化,救助世人的事跡。特別是呂洞賓自願放棄成為上仙的機會,表示“必須度盡天下眾生”的傳說,影響甚大。因為當時神仙思想正由出世向入世全面轉化,因此後代呂洞賓信仰一直興盛不衰。由於呂洞賓信仰在宋代的廣泛影響,南宋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呂洞賓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中來。全真教南宗的創始人是張伯端,北宗的創始人是王重陽,這兩個人物與呂洞賓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但在南宋時期,卻建立起了他們與呂洞賓的師承。(參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章哲創教亦是如此。
 
為提高創教的聲望,章哲曾兩次託稱遇到呂祖,並受其傳授,稱為“武當純陽大道”。據《太平山志》記載:章哲回武寧後,復遊湖北廣濟縣,在城外三里地方松樹邊,得遇呂純陽祖師,低身下拜,求傳秘訣。呂祖曰:“心為天君,與吾同尊。



群仙來往,諸佛盈廷。邪魔回避,不敢現形。調和元氣,萬物歸根。端居不動,至虛至靈,八卦爐中,煉就法身,三清殿上,任其遊行,法雨遍施,護國救民。”呂祖傳授秘訣後,復囑咐有書。書云:“後當坐武邑絲羅山,開創基業,護國佑民,此玄天之詔命,亦天賜之道場也。”於是章哲得授秘訣,遂徑往絲羅山,為安身修煉之所焉。後來章哲又遇到呂祖,二人坐談草坡之上。章哲恭立而問曰:“三寶充足,道理空明,不能脫殼奈何?”呂祖回答說:“求脫殼隔層工夫”。章哲下拜,求師再傳。呂祖抽出寶劍在石上畫一葫蘆,指示離殼解脫之法,又傳口訣一篇曰:“渾渾淪淪,景象難名。混混沌沌,形容難罄。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明明白白,五千道德;的的確確,妙有著落;清清淨淨,高懸明鏡;優優遊遊,好覓源頭;玄玄妙妙,迴光返照;綿綿延延,胎息自然;活活潑潑,形神超脫;虛虛無無,變化不居;高高下下,忘卻(這裡原脫一字)大;本本原原,仙佛真傳。少少老老,曷遵吾道,曷尊吾道。



”章哲依樣畫一葫蘆,得授真傳口訣,杳冥恍惚,靈光出現,不用食物,了然成仙。這些論述,本是章哲長期內煉的體驗,借呂祖之口而大加發揮,其目的是為了抬高自己以適應創教的需要。
 
三、招收弟子和建修宮觀 
 
章哲在初到絲羅山時,遇一打虎壯士鄭巡,章哲將其降服收為弟子。從此師徒二人相依為命,共創教派。他們在絲羅山建一茅庵,耕山種地,朝煉暮修。為了使鄭巡皈依道教,章哲教導他說:“言道全馮德行,德乃道之根,常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太上雲‘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天地有好生之德,萬物無所不容。’”鄭聽後心醒之,去惡心而得道心。鄭道心堅固,竭力苦修。一日祖師親傳口訣四句云:“道合陰陽煉一氣,便從一氣返虛無。虛無方見光明體,光明極處返虛無。”鄭得授師傳口訣,加功進步,道法自然。師徒二人在茅庵朝夕參悟大道,如遊極樂園中,八寶蓮台,安然穩座。優哉遊哉,玄關緊閉,莫惹塵埃。運度自然,不假安排。



有無之間,自結靈胎。菩提樹下,常見如來。昇上須彌,天門大開。神光閃閃,照耀九垓。求超浩劫,眾生自裁。之後,為長久計,他們鳩工營造殿堂。在建修殿堂的過程中,鄭巡遵師命,用心加倍勤謹,不幸羽化,被章哲封為“頭爐香火”。又得上彭人氏名曰鄧九,力能扛鼎,手舉千鈞,亦拜章哲門下,掌車運石,蹺捷無倫,很快就建成了殿宇丹房,名曰“太乙佑聖宮”。至此,玄門廣慧派已經形成。
 
章哲所創立的廣慧派,傳自武當玄武,又託稱受到呂祖的真傳,當屬於全真道,但它與南北二宗又沒有直接關係,應該說它是全真道另外獨立的一支。《太平山佑聖宮道譜‧道派源流總傳》敘述說:“……金闕帝君修三千二百劫,位登金仙,出度東華帝君,即夏禹王也。治水有功,後入山修道,上昇為北五祖之首。出度正陽帝君,姓鍾離名權,字雲房,道號正陽子。入終南山修道,上昇為北二祖之首,出度純陽帝君。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



入山修道,上昇為北三祖之首,出度海蟾、重陽、廣慧。海蟾,號紅霓子,為漢帝右臣奏免入山修道,上昇為北四祖之首,出度未錄。重陽,姓王名憲,號重陽,太保上書奏免入山修道,上昇出度邱、劉、譚、馬、郝、王、孫為北七真人。廣慧,則我章真人之道號也,名權孫,幼好神仙,長遊名山,訪道度人,無量飛昇之後,開基於太平山。
 
四、廣慧派佑聖宮的延續 
 
宋理宗二十六年(1250)章哲在石板江仙逝,其徒九模等遵其遺留藥方將遺體處理後送回絲羅山,在正殿中建塔供奉,“雙目炯炯,面貌如生”,被尊為“祖師章真人”。宋理宗聞其異封章為“天乙佑聖宮自然靈應真君”。此後,每年農歷八月為“朝仙月”,吳楚各地群眾齋戒沐浴,上山進香,不絕於途。“無求不應,有叩斯通,其濟人利物有如此。而且大開覺路之門,凡有志修道者,無不引登彼岸,自是而成道者眾矣。”相傳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章化身醫太後疾愈,帝感其德,敕封為“天乙佑聖宮自然廣惠真君”。明成化三年(1476),因章顯聖助戰有功,憲宗加封章為“仁天教主,太平護國天尊”,並將絲羅山賜名為太平山,相沿至今。
 
章哲所創立的玄門廣惠派,至今已傳四十代。其法派原定為六十代,即“廣德通玄淨,壺空悟乾坤,清守煉金意,矩本一中希,定祥元真吉,虛明幻化期,實承符法理,萬古太平春,至善宜知止,純修在返真,丹成能見性,證果有良因。”現太平山住持朱平和為第三十九代,回頭山住持張春仁為第四十代。其延續主要體現在佑聖宮的興衰上。



章祖師仙逝之後,其弟子石九模重修佑聖宮,增建“萬福”、“萬祿”、“萬壽”三宮,並邀良友、招賢徒,扶持山門。元成宗(1294~1306)聞其賢,欽賜九模為五品提點知理宮事,加封“救世真人”。由此佑聖宮興盛起來,在江西、湖北兩省人民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自元朝以來,佑聖宮幾乎代代都有修整,其中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就有十餘次。第六代真人汪冰壺,元皇慶年間(1312~1313)侍郎。祖師化身醫太後之疾,帝感其功,欽賜金鐘禦爐,命公解送至山。公見祖師活貌生然省悟,即棄功名,在山修道。時值佑聖宮破敗不堪,冰壺募化,重修宮殿,興起山門,徒眾蕃衍。元仁宗聞而嘉獎,敕封為道政司,頒給圖印一顆,並給紫衣象簡照牒,以為徒子徒孫代代相傳,永鎮太平山。明朝中期,逆判擾亂武寧各處山林,寺觀多被蹂躪無存,太平山宮宇亦被焚毀,九十餘年無人登山,樹木叢雜,蓊蔚參天,山路梗塞,多有虎豹潛藏。第十四代真人湯金貞來到太平山後,為了宏揚廣惠派,承繼祖師章真人的遺業,不畏艱難困苦,即往四處募化,積累若干,乃鳩工庀材,重建佑聖宮。宮成招徒邀友,道場由是復盛。
 
清初羅寇之亂,將太平山宮殿概行焚毀,道友逃走星散,存亡莫知。獨第二十三代真人王景元逃至梅林玉清宮,復拜道士湯明通為師,偕同真人到各都各鄉與各市鎮,募化萬餘緡後,到太平山重建宮宇,再興山門,祖師香火仍得隆盛如昔。第二十五代真人李憲吉,生於清康熙己卯年(1699)。



他家道富足,幼即看破紅塵,立志持齋,聞太平山祖師成道昇仙,心常慕之,遂攜金千緡,捐入太平山為香火之費,投本宮住持為徒。當其時,山門衰敗,靡靡不振,憲吉才足有為,德堪服眾,毅然興起而扶持之。建宮室,修殿宇,艱苦備嘗,而且纘
 
承科教,演法濟人,於是昔之衰敗山門,今則煥然興盛。第二十六代真人舒拱北性素恬淡,不愛紛華,歸玄門祀奉祖師。時康熙丁酉初(1717)太平山遭土寇蹂躪,山門宮殿頹壞,舒真人乃卓然自立,輔助其師經之營之,備極勞瘁,殿塔宮宇皆修葺更正,煥然聿新,不僅恢復舊業,而且增置田畝,使祖師香火倍勝於前。
 
清乾隆至咸豐期間(1736~1860),佑聖宮屢廢屢興。第二十八代真人陳朝爵,幼好談浮屠老子事,性愛靜,不喜塵囂,皈依太平山後,朝夕除祀奉祖師香燈外,即枯坐凝寂,勤心修道。時值山門衰敗之際,殿宇荒頹,香火之費不繼,幾委靡不能支持。陳真人乃毅然自振,夙興夜寐,克勤克儉,率徒眾躬行操作,且募化四方,修整宮殿,饒有蓄積,不二十年間而大異於昔。第三十五代真人黃理善,生於清道光壬寅年(1842),三十二歲時看破紅塵,出家於太平山。其師年老多病,於宮殿傾頹及一切事務多不能振作,知黃道長材力優裕,欣然將宮中家務付與經理,信任無疑,言聽計從。本宮出息維艱,他常親身到各鄉募化,櫛風沐雨,露宿晨餐,備極辛苦,泰然安之,由是宮中稍有蓄積。山門外百數十步,有龍塘年深日久崩塌,傾陷大殿塔頂,敗壞不堪,他竭力修整,親督匠工無怠,又修理萬福宮橫屋及建造萬祿宮兩重,其間寶座龍亭神龕皆修造整齊,煥然一新。宮田向無莊屋,他為之建莊屋數間,使佃人有了安身之所。
 
清同治至清末期間(1861~1911),佑聖宮又幾經盛衰。



第三十六代真人全萬載,幼聰穎,性最孝,父母見背後,皈依道教。遊太平山,居萬福宮,與道友雷萬誠意氣相合,勤儉持家,使廬宮為之一振。其時萬壽宮無人主持,愈趨愈下,吳楚諸先生見其人才出眾,剛正不阿,迎接至宮以撐家政。兩三年舊債悉以完清,新得租數十餘石,又建皇經樓一座,不下數千金,重建大殿、橫屋、莊屋等。萬誠字闢塵,居萬福宮,拜道長盧理忠為師。理忠見闢塵剛正篤實,坦直待人,才具又足,乃將宮務概付於闢塵經理。當時宮中無儋石之儲,且債台層積。闢塵乃毅然卓立,奮然有為,招賢能徒眾,邀德才道友,克勤克儉,聚處一宮,開荒山事耕種,出作入息,夙興夜寐,勞己力以策群力,由是本宮出息勝前百倍,不數年構田七十餘石,食用豐足,蒸蒸日上。乃為之鑄大鐘,造化錢爐,油漆橫屋,建造仙坑巡王宮,崖山太平宮闢塵洞,及與方君萬本合建武寧太平行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把玄門廣慧派流傳一千餘年的歷史記載下來,流傳於後世,他與道友全萬載倡議,聘請清廩貢生候選縣丞劉廷福主修,根據前人的一些資料編撰了《太平山志》和《太平山道譜》(道教內部文獻,現藏佑聖宮)。第四十代真人阮春和,光緒庚辰夏(1880)掛錫太平山,目擊宮中衰薄,抽出己金六十緡,提修龍池、巡王殿。既成,吳楚嘉之,群奉為主持,於是壽宮漸有起色。又於光緒丙戌年間(1886)改造塔頂、建修橫屋、雷神台、龍虎君亭等。後又於光緒丁酉年(1897)六月建造一天門,工程未半,而阮真人因勞成疾,彌留時呼其徒囑曰:汝繼吾為住持,汝當繼吾志,將一天門修成,吾死後必眷汝也。一天門雖後成,實阮真人成之也。




 
但自民國以來,佑聖宮由於年久失修,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章哲遺體(木乃伊)被鄉人藏於窖中,倖免於毀。1982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落實宗教政策,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通過集資已將佑聖宮主體建築修復一新。現有道徒十餘人,恢復了道教正常生活。章哲遺體安放在宮後塔內,仍“雙目炯炯,面貌如生”。1985年起已對外開放,供人觀瞻。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