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自我激勵

星雲大師的飲食習慣

張貼者:姿余
閱讀人數:3273人 張貼日期:2022-10-24 10:21: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星雲大師的飲食習慣
 

大師有5個飲食習慣,從一碗麵的哲理,到一塊豆腐乳的滿足,充分展現了簡樸、惜物的性格,雖是「簡食」,卻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

《5分鐘一頓飯不浪費時間》

由於過去的叢林教育,讓大師養成了吃飯很快速的習慣,對於大師來說,吃並不是這麼重要,大師的習慣是:「5分鐘一頓飯!」

大師曾經表示過:

「我一生之中很會利用時間,不喜歡在吃的上面花費太多時間,尤其不喜歡參加宴會,怕費時曠物。所以要宴請我,一碗麵我會很高興地接受,否則,就有違厚意了。」

大師一生對時間的概念,要求非常的嚴格。除了演講、開示從不遲到外,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更是每分每秒地珍惜、重視。大師認為吃飯只是為了療養色身,不應浪費太多時間在用餐上,因此大師一生不但吃飯快,而且吃得簡單。

大師平日三餐非常簡單,之所以會有一位專用侍者為他料理三餐,只因患有糖尿病的他,受到醫師告誡,要注意飲食上的調理,建議大師要有專人為他作飲食搭配,所以我才可以有機會備位充數,隨侍在大師的身旁學習。只是,大師一生最不喜歡麻煩別人,尤其是看到別人為了他的三餐而忙碌時,他總是會說:

「我只要看到有人為我準備飯菜超過半個小時,我就吃不下去,因我不喜歡也不忍心花太多時間在做飯菜上,我的生活原本就很簡單,不宜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上面,何況用餐,我吃的不是鹹淡滋味,而是在「吃」對方的心,是否誠意、是否用心。」

因此,大師時常告誡我:「吃飯不過5分鐘,不要浪費生命在廚房。」於是,在大師的告誡之下,我也訓練自己,可以在40分鐘內煮完五菜一湯,多留些時間來讀書;我訓練自己,可以邊煮飯邊聽大師的開示,煮完飯菜後也可以交出心得報告;我訓練自己,邊洗菜邊誦經,所作皆辦我的功課也做完了;我訓練自己,煮完飯後可以立刻進入文字的工作;我訓練自己,鬧時練心,靜時養心,閒時守心,坐時驗心,言時當心,動時制心,能動能靜。這些諄諄教誨,都是大師平時對我在料理上的勉勵,而我也視為生命的瑰寶。

過去的人說:「時間就是金錢。」在大師的性格中,則認為:「時間就是生命。」生命是跟時間在賽跑,大師不但親作表率,更勉勵徒眾不放縱自己,不虛度光陰;不只是吃飯要有效率,凡煮飯、行堂等備辦工作,也要有效率,才能堪當大任。





《一碗麵哲理不為吃麻煩大眾》

早年大師在台灣弘法,時常要宜蘭、高雄兩地往來演講,這一來一往在當時起碼也得花十幾個小時的路程,常常也因為找不到素食而餓得飢腸轆轆,有一次大師行經彰化時,發現了一家賣陽春面的素食小麵館,老闆的陽春麵一碗賣一塊五毛,但大師每次吃完一碗麵都堅持要付5塊錢,老闆納悶不解,別人都是要求算便宜一點,怎麼大師反而要多給錢?大師說:「因為我要感謝您讓我有麵吃,所以我要多給您錢。」

對於吃一碗麵,大師如是說:

「幾十年前,因為沒得東西吃,也不曉得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其實只要有得吃,都覺得好吃,尤以麵食最好吃。隨著民生物質變好,漸漸知道自己歡喜吃什麼,但也並沒有特別分別好吃或不好吃。雖然仍喜歡吃麵,當時的原因很單純:

一、吃麵很方便,與我不喜歡麻煩人的性格和喜好簡單的生活有關。

二、一碗麵,有菜、麵、湯、油,一應俱全,不再需要另外的菜料。

三、年輕的時候,曾聽過叢林的長老說,吃麵可治胃痛、感冒、頭痛、虛軟等毛病。也就是等於「粥有十利」一樣地,麵也有十利吧!所以一碗麵很好、很快,也不麻煩人。」

大師一生提倡「一碗面哲學」,他說:「一碗面非常方便,不會浪費很多時間在用餐;一碗面非常簡單,不會過分地麻煩別人;一碗面非常的經濟,一頓飯就解決了。」大師認為「麵」具有方便、健身、增加體力、營養、簡單、好吃、快速等好處。

大師強調一碗麵對凡事講求效率的現代人來說,非常的方便,只要短短5分鐘就可以煮出一碗麵;一碗麵請客更可以照顧到賓客們的各自需求,一般宴會時間通常較久,上菜的速度也會較慢,客人的肚子正餓,這時候來一小碗麵,先填個飢,接下來的菜餚便可慢慢品嘗,或是當大家用餐到最後,究竟客人吃得飽不飽也不得而知,這時候再上一碗麵,讓沒吃飽的人可以再填飽肚子。

所以,大師認為以麵食度眾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應該力求簡單、保持原味,不要花太多時間,擁有一顆供養心,讓大家吃得歡喜才是最重要的,舉凡種種都是大師的「一碗面哲學」。

從一碗面可以看出,大師一生不麻煩他人的慈悲心,從一碗麵可以看出大師與生俱來與人為善的性格,「一碗麵」對於佛光山的徒眾而言,它不只是一道料理,而是一門修行,也是一個做人處世的基本。

《一塊豆腐乳、一碟愛之味脆瓜 簡單的人生》

一生對「吃」,一向不著意的大師,經常一杯冰水泡飯、或是一杯熱茶泡飯,都可以過一餐;對於自己,大師一生奉行「簡食」運動。大師平日的三餐,非常的家常、非常的簡單,有時一塊豆腐乳、一碟愛之味脆瓜,就足以打發一餐。





大師用餐很少配菜,常常一碗麵吃下肚便結齋了,餐桌前的菜他一樣也沒動,弟子們告訴他這樣會營養不均衡,他總是說:「我足了!」若是吃飯,他則會挑一道有滷汁的菜色,倒在飯里拌一拌,配上一碗青菜,一樣是五分鐘解決一餐。

說到豆腐乳,更讓我想起了大師對飲食的那份單純眷戀,大師認為只要是好吃的東西,就要與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有一陣子,愛上豆腐乳的大師,特別吩咐我無論是平時三餐的飯桌上,或是大小宴會的席位上,人人都要有一碟豆腐乳,以示平等供養,大師說吃麵的時候,只要配上一小塊豆腐乳或是一碟醬瓜,那就是人間美味。

簡單的一句「我足了。」充份地解釋了大師的性格,大師生性平淡知足,對於飲食沒有太多的貪欲與執著,他認為吃只不過是為了填飽色身,只要夠了就好,再好的美食當前,他只要足了,就什麼也不動心。

《一杯熟茶厚以待人》

叢林的客堂是非常有權威的,客往迎來、進出關卡、替人排難解紛……佛光山本著叢林風範,對客堂、庫房、廚房都非常用心,只要一踏進客堂,就能享用一杯熱氣騰騰的「佛光茶」。

每個客堂的佛光茶,還有一套統一的泡製流程,每個訪客走進客堂,總有知客會問您:「我能替您服務什麼嗎?」這都是大師對客堂制定的規定,大師還期勉客堂的工作小姐,端佛光茶給遊客、信眾時,要有音聲、有笑容,要讓訪客能感受到我們的慈悲、親切和給人歡喜。

大師對吃很簡單,自己一生奉行簡食,但對於客人,他則表示一定要展現誠意,厚以待人,關於這點我們也可從大師平時對泡茶的要求中窺見一二。

平時法堂茶水間裡有各方人士贈送的茶品,而我們當侍者的有時也會把十方送的茶拿出來泡給大家喝,記得一次遇上客人來訪,大師看侍者們端出的茶色竟是清清如水,大師便訓斥道:「怎麼可以拿清水請客人喝?」

侍者告訴大師,那是高山茶,所以茶色較淡,大師便說:「以後客人來訪,只能泡熟茶出來,否則不知情的客人還以為你不夠誠意。」

因此,大師便在客堂指導徒眾,統一以「佛光茶」來待客,可見大師雖嚴以律己,卻總是厚以待人的性格,從平日的泡茶也可窺見端倪。

《沒有吃水果的習慣、不要的性格》

大師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不要」。大師從小就養成不貪不要的性格,對於衣、食、住、行,他樣樣能捨。這種不要的性格,大師一向很自豪,因為不要就不會貪心,不要就不會執著,不要就能夠隨時自在地放下,不要是一種很好的性格。

由於大師童年時家境貧寒,小時候家裡吃不到水果,因此大師一生養成沒有吃水果的習慣,儘管在物產豐富、有號稱「水果王國」的台灣,各式各樣的時令水果應有盡有,價格也不高,但大師還是一貫他的作風「不吃水果」。

每次總是礙於信徒供養的心意,在供養者前會給人歡喜地吃上一、二口示意;要不然就得要徒弟們以身體健康為告誡,經營養師分析過大師的身體狀況後,以營養不足的建議之下,他才肯吃上半根香蕉、幾塊的木瓜。





——摘錄自覺具法師〈從星雲大師的飲食觀淺論佛光山的飲食文化〉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