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生活小故事

【勵志故事】--老虎

張貼者:Mamie (米娜)
閱讀人數:2537人 張貼日期:2021-11-06 15:38: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老虎
兩個人在森林裏,遇到了一隻大老虎。
A就趕緊從背後取下先前就多預備好的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
B急死了,說道:「你幹嘛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
A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在現今的世代,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
特別是一些我們以為處在非常穩定和有保障的時候,也會面臨許多的變數。
我們有想過在我們面臨人生的變數中,有誰可以成為我們的保障?

馬太福音 25:13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勵志故事




 01
哈佛商學院教授理察·帕斯卡爾曾說過:「沒有危機感,就是你面臨著的最大危機。」 沒了危機感,所以你才會身處危機當中。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個溫水煮青蛙的實驗。 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的開水中時,青蛙會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從開水中跳出來。

而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慢慢進行加熱,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等到當它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跳不到之前那個高度。 剛開始青蛙跳進高溫的水中會因為受到刺激產生危機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得它爆發出潛能,立即從熱水裡跳出逃生。

而當青蛙在溫水中享受時,危機悄悄地襲來,等它反應過來時,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能力,只能看著死神的到來光著急。 我們就像是那隻青蛙,處在巨大的安逸之中,然而卻時刻都會面臨著危險。
尤其是那些容易讓人享受沉迷的東西,背後很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我們只有讓自己時刻保持著危機感,才能在面對未知事物時,能帶給自己更多的安全感。
 



02
危機感給我們帶來防患於未然的警示,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在危機來臨時從容應對。

  2010年,玉樹發生了一場7.1級地震。 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在地震中創造了一個奇蹟,全校830餘名學生,在本次地震中無一人傷亡。 以往發生過的災難,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慘痛和悲劇。 所以學校每年都要做一些日常的抗災演練,就是為了能讓我們在危機來臨時,能夠從容地應對,將傷害損失降到最低。
  前幾年,網際網路興起,許多傳統行業都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 蘇寧原本是一個傳統電器實體企業,在意識到網際網路經濟時代來臨時,整個企業瞬間就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於是他們決定從傳統電器零售企業轉型為網際網路的零售企業。
  在2018年2月發布的業績匯報里,蘇寧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高達1879.10 億元。 他們不僅轉型成功,還做出了當初想都不敢想的業績。 一個企業,只有時時刻刻都保持著會被淘汰的危機感,才有可能在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存留,甚至一直存留下去。

其次,危機感還會一定程度上激勵我們前進。 之前有一個很火的詞,叫做「知識焦慮」,其實知識焦慮就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危機感。 如今的時代,信息爆炸,我們常常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一旦停止學習,就相當於會產生損失。
    其他人都在奔跑,你如果停下來,世界就會在別人的奔跑中換了樣貌。
每個職位都面臨著被取代的危機,我們只有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升職加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生活充滿危機感,才是生活里所應該追求的穩定。

最關鍵的是,危機感還能夠激發我們的潛力,讓我們絕處逢生創造出奇蹟。
林肯說過:「任何個人,在危機來臨時,都想到要打破常規。」 之前有一部很火的片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導演的。 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
他找到一隻救生船在海上漂泊,可海上居然有一隻對他垂涎的孟加拉虎。
少年和老虎之間有過衝突,有過對峙,有過妥協,有過無數次的危機。
可若沒有老虎的威脅,少年也就無法時刻保持警惕和鬥志,或許早就被淹沒在大海中。
正是老虎對他產生的危機感,才使得他一直不放棄,最終在海上漂泊了227天,終於獲得解救。


    在那些具有頂層危機意識的人眼裡,危機感就是對未來的先機。
微信的誕生,其實就源自於騰訊的危機感。 當時,微博從社交切入聊天軟體,對於騰訊來說,這會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騰訊高層立馬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馬上分組研發,微信才成功地被創造出來。 馬化騰後來慶幸道: 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那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 那些具有高層次危機意識的人,會在危機感來臨前就做足準備,甚至通過高遠的預判,使得他們在危機來臨前,率先搶占市場的主動權。




03 不過,危機感如果過於強烈也可會帶來反作用。




Yerkes-Dodson規律表明,隨著焦慮程度的加深,業績也會隨之達到最高點。可當焦慮程度超過某個點後,業績反而會下降。 過於強烈的危機感,會讓我們生活壓力變大,給自己帶來許多杞人憂天的煩惱。 把握不好這個度的問題,我們就很可能會一敗塗地,甚至再無翻身的可能。 危機感的強烈,其實與我們的認知程度有關。 我們所在的階層,限定了我們的認知和預判力。 低層的人愛抱怨,中產階層的人易焦慮,上層的人則會更懂得預判危機。 認知層次較高的人,他們懂得預判危機,更懂得如何在危機中平安度過,甚至在危機中獲得造化。 因為他們知曉危機感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消失,更知道如何去做,才能保持自身的危機感。   在這個時刻充滿危機的時代,誰能更好地把握危機感,誰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04 危機感的消失,其實與我們人性本能有關。
長期處於一帆風順的時候,危機感就容易被安逸取代。 人是天性喜歡安逸的動物,然而這種安逸往往會使人陷入危機。 劉禪就屬於死於安樂的例子。
劉禪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而自諸葛亮死後,劉禪變得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
後來魏國進攻蜀漢,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敵軍一步步逼近,劉禪慌作一團,不知所措。



在聽取眾位大臣的意見後,他決定採納光祿大夫譙周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 劉禪在諸葛亮在世時,一直過著安逸的生活,可諸葛亮死後,劉禪非但沒有危機感,還貪圖安逸,繼續享樂。
結果,最後的結局就是,諾大的基業,毀於一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才能得以生存,甚至生生不息。

    最得意忘形之時,危機感也容易被成功感所蒙蔽。
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後,以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只顧著和將領們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  
他們以為打下了江山就能穩坐江山,以為再也沒有誰能夠與之為敵。 可是,不久後明朝武裝就捲土重來,起義軍之前只顧著貪圖享樂,早就沒了當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最終敗得不可收拾。

創業容易守業難,越是成功的時刻,我們越要具有成大事者應有的靜氣。 得不忘形,才是一個成功者最缺乏的品質。

長期的放縱,也會讓人丟失危機感。 習武之人若有一陣子不習武,那便會享受不習武時的輕鬆,從而生出再也不想習武的念頭。 我們在剛開始放鬆時,會產生放縱後的內疚感,這是一種警示,會督促著我們要及時彌補放縱時所犯下的惡果。 若長期放縱導致內疚感消失的話,那就需要馬上做出止損,不然以前所有的成績都將前功盡棄。 人生徹底失意後,也會對危機麻木。 一個摔倒趴下的人,不會再害怕跌下去,因為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保持現狀而已。



然而,這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繼續趴著,而是試著站起來,拍拍身上沾著的塵土,哪怕是哭著,也要往前面走去。 跌到的時刻不是沒有危機,而是危機已經完全籠罩了你,唯一破除的辦法,就是在困境中仍然懷著希望,並且去嘗試著反抗。
我們應常常保持危機意識,並且在最容易丟失危機感的時候,要立刻意識到當下面臨著的危機—沒了危機感。




05
任正非曾在華為發展勢頭十分良好時,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

他在開頭就提到:「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 他在文中特別強調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他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也正因為華為對自己無與倫比的危機意識,才使得華為手機在國產手機中脫穎而出,甚至隱隱有超越蘋果的氣勢。 大牌企業家,一般都對自身企業時刻保持著危機感,這也是他們能成為大牌的原因。

比爾蓋茨常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柳傳志也總是認為:「你一打盹,對手的機會就來了。」
李彥宏曾經也說過:「別看我們現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這個公司就完了。」
白岩松在《幸福了嗎》裡提到他在寫央視崗位競聘時的感受: 不主動就會被動,身在央視,我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我想,央視自身,也該有。

因為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業,無論是教育還是家庭,如果我們身在危機中而不知危機,那就無法獲得新生和進步,無法新生、無法進取的後果,那就是只能被譴退、被淘汰。

《海賊王》裡的士兵先生說:「如果你沒有危機感,就無法成長。」 危機感時時刻刻都在警示著我們,只有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前進,才能在未來的危機中涅槃新生。



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中,只有把握好危機感,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安全。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