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第八識- 規矩頌

張貼者:老實巴
閱讀人數:1178人 張貼日期:2024-02-06 08:0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文,翻中文為『藏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識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它本身無覆無記,可以含藏一切善惡習氣業力種子,它有能藏、所藏、跟執藏的功能,這是以它的功能來命名的。

第八阿賴耶識本身的體,就是真如、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菩提、真心本性,只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多生累劫以來,造了許許多多的善善惡惡,這些善惡諸法,形成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形成了一股力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業力』,業力它遮蓋了我們原本清淨的圓明心性,所以我們把這股力量叫做『阿賴耶識』。

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內心裡面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阿賴耶識,其實,阿賴耶識不是實體,如果是實體我們就沒有辦法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我們就不可能成佛。阿賴耶識並不是先形成之後再放在我們內心裡,而是我們有了一念無明之後才開始的,阿賴耶識就和煙癮、毒癮一樣,不是原先早就有,而是我們自己在真心本性上薰習出來的,所以阿賴耶識它本身沒有體,它的體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





五蘊色受想行識,阿賴耶識『識蘊』就以它做為代表,阿賴耶識並不是我們心性上面本來有的,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業力所薰習而來,我們現有的生命,是以第八識做主公,識蘊不破,就無法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學佛修道沒有別的事要做,要做的只是想辦法把這種習氣業力轉化,但是真想破識蘊,想轉化習氣業力,恢復我們本有的佛性、真心本性,就一定要從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的『觀』字確實做起,讓我們能觀的功能歷歷現前,並且依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在日常生活當中勤修六度,修的時候還要觀空,觀六度一樣是因緣所生法,空無自性,實無一法可得,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精進的勤修六度,但內心卻不執著於六度,等到行深之『時』,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

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因緣變』,一種是『分別變』。

因緣變,是我們能緣的心,隨著所緣的外在境界任運而起,任由因緣生起,不是故意去籌度而來的,所以稱為因緣變,它所變現的相分,是『實種生』。

分別變,是隨著我們第六識意識的分別而變現的,它所變現的相分,『不是實種生』,它所變的境界,就是八識的相分,我們前五識、第八識的相分,都是『因緣變』。第六識的獨頭意識,和第七識的相分,都是『分別變』,因緣變所變的相分是性境,分別變所變的相分,是帶質境或獨影境。

雖然我們是同一個阿賴耶識,但是有共業跟別業的差別,也就是所謂的總報跟別報,譬如:我們現在生在人道,我們所見到的這個世界,大家都一樣,就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業力,就是同業妄見,共業相同,所以妄見這個山河大地,所看的都一樣,你看是山,我也是山,你看是水,我也是水,那就是我們的共業,共業所變現出來的。

如果一個人死亡,一生過去了,這個世界還在呀!只是它自己的果報體又繼續再去輪迴,但是沒有一個『我』,這整個現象、整個過程也都是生滅相續的,進入中陰身,然後投入下一生,也都是生滅生滅相續的,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我』的存在,都是業力的顯現,只是哪一個業力先成熟,就先變現那一道,所變現的身心世界它都不是在外面,都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

阿賴耶識它是恆常相續、沒有間斷,原因就是我們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能夠有間斷,第八識它雖然是恆常相續,但是它是生滅無常的,只要是生滅無常,它就是無我的,可是我們因為無明愚癡,不明白一切法無我的道理,所以就會把這種快速生滅相續的現象,把它當作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生滅相續的速度實在太快,佛經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因為它生滅的速度太快,致使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所以就誤以為它是實有的,把這個恆常相續的身心世界,把它當作是真實存在的。
 
第八識阿賴耶識要生起作用,它也需要有四個緣:

第一個是『種子緣』,每一個心識要生起,一定要有自己的種子做為親因緣,一定要有種子才能夠生起現行,生起心識的活動,所以它一定要有種子這個緣。

第二個就是『境緣』,就是它的所緣境,第八識它的所緣相分境,就是種子、根身、器界。

第八識它稱為藏識,就是因為它能藏、所藏,一個是受熏,一個是持種,受熏之後的種子,它就能夠把持在第八識裡面,歷久不會壞失,不管你輪迴多久,永遠都含藏在第八識當中,除非成佛了,所知障、煩惱障所有的種子都清淨了,這個種子才會沒有了,否則在這個之前,所有的種子,一切法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裡面。

第八識它含藏無量劫以來所熏習的種子,種子又生現行,這個現行就是我們每天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這就是我們的所緣境,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境界,它就會牽引我們的喜怒哀樂,然後增長我們的貪瞋癡慢,面對境緣又產生了無量的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會造無量的業,最後它又回熏回去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

所以我們身口意三業,不要小看它,每動一個念、說一句話、一個動作,全部都熏回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也就是說每一個現行都熏回去成為未來的種子,然後每一個現行都是從種子生起現行,所以我們每一個念頭,它不是無由來,不是沒有原因的,是我們第八識含藏的種子生起來,生起現行之後,它不是就結束了,它還會回熏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那就是我們的習氣,每一個習氣都是長時間熏習來的。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要是後天所熏習,含藏在第八識的這些種子,它就很難改變,除非改變熏習,去回熏改變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行的種子才可能改變,否則已經熏習成習氣的種子,就很難改變。

這個種子它能生起宇宙一切萬法,它是一股勢力,有所謂的正報跟依報,正報的種子生出我們的根身,依報的種子就生起器世間,我們所依存的環境,外在的山河大地,還有整個宇宙的這些器世間,這些正報跟依報都是種子生起來的,這就是要生起第八識的第二個緣,必須要有境緣。

第三個『作意緣』,一切的心識要生起活動,一定要有『作意』為增上緣,就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的作意,一念形成必須要有這個五徧行,所以一定要有作意。





第四個是『染淨緣』,染淨緣就是第七識,也就是說第八識是清淨還是染污,還是要看第七識當下是染緣還是淨緣。
會有阿賴耶識這個名稱,就是第七識的見分執八識的見分為我,這個時候的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這個就是『我愛執藏位』,就是有一個『我』,我執就是這樣產生了,所以這個時候的第八識是染污的。

當我們成佛之後,第七識就轉成上品的平等性智,這時候的第八識就不能稱為阿賴耶識,因為這時候的第八識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種子完全清淨了,所以要稱為『無垢識』,就是『無垢清淨識』,這時候就是進入『相續執持位』也叫做『阿陀那識』。
我們這個色身是五蘊四大的假合,身上的地水火風,乃至每個細胞都是生滅、生滅的,但是這個生滅的五蘊四大假合之身,為什麼不會散壞?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執持的功能,是一個很強的力量去執持它,這個就是『執受』,讓這個色身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會腐爛、不會壞掉,直到死亡阿賴耶識離開了我們的色身,這個五蘊四大的假合之身,才會散壞、腐敗。

第八阿賴耶識它是一種執持的功能,這種執持的功能從我們凡夫,一直相續執持,執持到我們成佛,這個執持的功能,依然不會退失,所以它叫做相續執持位,它的功能是不會間斷的,不管你是有什麼樣的根身,是凡夫的根身,還是六道的根身,還是成佛之後的佛身。

就是因為相續執持位,所以它可以一直執持這個根身、還有器世間,讓它不會壞失,也執持我們無始以來善、惡的種子不會壞失,因為所有的根身、器界都是種子所變現的,所以它可以保持一切的種子、還有根身不壞失。
 
性唯無覆五徧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性唯無覆就是說第八識的識性是屬於『無覆無記性』。

無覆就是說沒有障礙,沒有蓋蔽的意思,第七識它是『有覆無記』,有覆就是有蓋覆、有障礙,因為第七識它有四惑,還有八個大隨煩惱,所以它會障礙聖道不能夠生起,這個叫做『有蓋覆』。

第八識它是『無覆』,無覆就是它沒有四惑,也沒有八大隨煩惱,所以它沒有四惑的障礙聖道,也沒有八大隨煩惱的蓋蔽真心,所以稱為『無覆』。

第八識它也是無記性,無記就是在善惡兩類當中,無可記別,就是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只能另外一類,叫做『無記』。
第八識它是整個一切有情的總果報體,它只是感果的異熟果報體,就是前七轉識它怎麼受熏,它就怎麼含藏,它本身有沒有造業的力量,所以它是無記性的。

俗話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就是講第八識這個有情的總果報體,我們這一生捨報以後去投胎,就只有帶這個業力去轉生投胎,這個業就含藏在第八識總果報體裡面,因此不能把它歸在善、還是惡,所以就叫它『無記性』。
 
『五徧行』就是說明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它很簡單,只有五徧行,其他通通不相應,一切心識的活動一定要有五徧行,這一念才能夠完成,所以第八識要生起它的功能,就一定要有五徧行,所以它只有跟五徧行相應。
第八識雖然跟五徧行相應,但是要注意的是,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這個『受』有苦樂憂喜捨,第八識沒有苦受也有沒樂受、喜受,更不會憂愁,所以它只有『捨受』相應。
 

 
第八識它是屬於性境現量,所以它只有任運現緣當下的境界,不像五別境,它可以各別緣不同的境,是不一樣的,所以它不和五別境相應。
第八識不和十一個善心所,還有根本煩惱、隨煩惱相應,因為第八識是屬於無記性,無記性當然就不和善性跟惡性相應。




第八識不和四個不定心所相應,因為不定就是善、惡、無記不定,雖然它也有無記的部分,但是它不是永遠的無記,它一下善、一下惡、一下無記,所以它這個無記不是恆常相續的,跟第八識不一樣,第八識是恆常相續的無記性,所以它跟四不定心所不相應。
 
四不定心所就是悔、眠、尋、伺。
悔就是追悔,第八識不會造業,它不要追悔。
第八識任運的緣現在境,它也不需要睡眠。
第八識它是完全斷絕粗細的兩種分別,所以它也沒有尋伺的作用。
 
界地隨他業力生
界是指三界;地是指九地。
第八識它所活動的範圍,可以周徧三界九地。
也就是第八識讓我們輪迴在三界六道當中,所以它所活動的範圍就是三界九地,是什麼力量讓第八識不斷的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轉,就是業力,八識之中造業力量最強的就是第六意識。
過去前六識造的是五戒十善業,那這一世就會生在人道或者是天道當中,如果過去世前六識造的是犯戒、破戒,或者是十惡業,那這一世就會招感三惡趣的果報,所以這個引業會引生我們到哪一道去,這不是第八識可以決定的,是由前六識的業力來決定,前六識造什麼業,到時候就引生到哪一道去,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轉,是靠前六識所造的業力來決定的,所以說『界地隨他業力生』。
『他』就是指的前六識。『業』就是由前六識所造的善惡業,看哪一類的業力最強盛,就由那一股強盛的業力牽引生在三界九地當中,這就是『界地隨他業力生』的意思。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這兩句頌是說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深隱幽微,不但凡夫難以發現它的行相,就是二乘聖者也難以了達,由於如此,才興起了大乘菩薩論主的論諍。
『二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也稱為小乘人。
二乘人為什麼不能夠了達第八識,因為迷執的緣故,二乘人只知道有一個生滅無常的第六識,但是他們不承認有第七識、第八識,就是因為迷執的關係。
他們也修止觀,以他們的定力,只能看到生滅無常的第六識,因為第八識太深細,行相非常的深隱幽微,除了究竟圓滿的佛才能夠完全了知這麼深細的第八識,所以二乘人沒有辦法了達第八識。
 
『迷執』的意思是說,二乘人堅持不承認有第八識,因此說他『迷』,而且堅固執著認為第六識可以受熏持種,受熏持種是第八識特有的功能,第八識它能夠接受熏習,把持一切法的種子,這個受熏持種的功能,對小乘人來講,認為第六意識就可以完全代替,所以說他『執』
 
二乘人為什麼不知道有個阿賴耶識,因為佛沒有對二乘人說,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因為阿賴耶識是太過於深細,不是二乘人淺薄的智慧所能了知,因為小乘人的智慧只破了見思惑,只證到我空,沒有破所知障,法執沒有斷,當然不可能去思量證悟這麼深細的第八識,別說是二乘人不了解,就算是大乘登地的菩薩,也未必完全了解第八阿賴耶識。




佛說法是要觀察眾生的機宜所能夠接受的程度,才決定要說什麼樣的法,假如說了眾生不能夠接受,不但不能夠利益眾生,反而還會增加眾生的執著。
佛在《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陀那識就是前面所說的『相續執持位』,從凡夫一直到成佛,它都能夠執持一切法的種子,還有根身不會壞,就是因為有阿陀那識的執持,所以阿陀那識叫做『執持識』。
阿陀那識甚深細,甚深細就是說因為阿陀那識它的本體非常的深隱精微,就是它很深細,然後又很隱藏不太容易去了知它,所以用『深隱精微』來形容這個阿陀那識它的深細的程度,所以阿陀那識又叫做『微細識』。
『一切種子如暴流』一切種子就是指我們前七轉識所造的一切業,受熏到第八識成為種子,如暴流是比喻好像瀑布流水一樣的流轉不停,永遠不會停息。
『我於凡愚不開演』,這個『凡』就是指凡夫,『愚』就是指二乘人,因為二乘人不能夠通達法無我,他只證到我空,沒有證到法空,只能斷我執,不能斷法執,所以相對能夠斷法執、見法空的大乘菩薩來說,他還是愚癡,所以這邊的『愚』是指二乘人。
『恐彼分別執為我』,恐怕這個二乘人聽了這麼深細的第八識的道理之後,又怕二乘人誤會起了分別,把第八識當作是真實的『我』。
第二個理由,第八識不是二乘人想要證悟的境界,二乘人是以解脫為目的,他們沒有發菩提心、行六度,然後發願度眾生,他們只希望一心趕快求解脫,求得自己解脫,只要斷除第六意識上面,粗顯的分別我執就可以了,可以不管俱生我執,因為俱生我執要八地菩薩才能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成唯識論有十個唯識學家,對這個二乘人提出論辯,舉出了十大理由,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這些大乘的唯識學家,論主引經據典興起了種種的論諍,證明大乘經中到處都有說到第八阿賴耶識,還舉了十大理由來證明,這個就是『由此能興論主諍』這一句偈頌的意思。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這兩句頌是說明第八識的行相,和它的意義。
『浩浩』就是廣大沒有邊際的樣子,是形容阿賴耶識的行相非常的深廣無涯。
阿賴耶識的『行相』,就是我們能緣的心,也就是見分,能緣的見分,所緣的是相分,阿賴耶識的心、見分非常的廣大,廣大到一切法都是它所變現的,能緣的心非常廣大,它所緣的境,當然也是非常的廣大,廣大到無量無邊,徧諸法界,一切的法界都是它所緣的相分境。
不只是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也不是我們這一個小小的銀河系,有無量無邊的銀河系,我們現代的科學只知道還有其他的銀河系,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的銀河系,實際上銀河系多到不可數、不可數,如恆河沙的恆河,多到無量無邊,一切的法界都能夠徧緣,那就知道第八阿賴耶識這個能緣的見分,它有多麼的廣大,所以用『浩浩』來比喻,廣大到沒有邊際的樣子,就是它能緣的心,廣大到實在是沒有辦法形容、沒有邊際,只能說它無量無邊,所以它所緣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的法界。
 
『三藏』就是能藏、所藏、執藏。
『阿賴耶』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藏』,阿賴耶識就稱為『藏識』,藏識就是能藏、所藏、執藏,具有這三種功能。
『能藏』這是以它能持一切種子的功能來說的,因為第八識能含藏無量劫以來,我們所薰習的善惡種子不會壞失,不管經過多少大劫輪迴多久,業力的種子通通含藏在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等到因緣成熟,種子就生起現行,我們就必須承受這些善惡的果報,所以叫做能藏。




 
『所藏』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含藏的那些種子,是我們多生累劫以來,前七轉識熏習來的,前七轉識造了善業、惡業、無記業的善惡種子,這些現行熏回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習氣種子,含藏在第八識,所以第八識是一切諸法種子所收藏的地方,叫做所藏,這個是以它受熏來說。
也就是說,當種子起現行,我們在接受果報的同時,而『現』在的善惡『行』為,又會造成原來的習氣業力,繼續不斷的薰習身、口、意三業,然後又回薰到第八阿賴耶識中,加重了原有的習氣業力,又成為未來受報的習氣種子,這就是所藏,如此是種子生現行,現行又薰種子,我們就這樣不斷的受報又不斷的薰習,一直循環不己,永遠在六道生死輪迴。
古德說:『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含藏在第八識的種子,縱然經過千百劫這麼長的時間,所造的業都不會亡失,因緣會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全部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執藏』就是第七識恆審思量,執八識見分為我,這個就是執藏的功能,第八識是第七識恆常內執,恆不捨離,不捨得離開,堅固地執持有一個自我的主體,更簡單的說,就是第七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造了一個我相以後,又牢牢的把它抓住為『自內我』,這個就是『我愛執藏』,我執的由來,同樣的道理,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識,第六意識也就是第七識『識』的作用,所以,第七識執第六意識為『自外我』,這個就是執藏、執著愛藏。
 
『不可窮』就是不可窮盡的意思。
第八識浩浩的能藏、所藏和執藏的功能不可窮盡、無窮無盡。
我愛執藏先執著有一個『我』,然後有『我』就生煩惱造業,造業就熏回到第八識,這個是所藏,然後第八識執持一切的種子,前七轉識怎麼熏習就怎麼接受這個種子,這個是能藏,才使得這個歷劫的因果不壞不失,才使得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生死相續,永遠沒有窮盡的一天,所以說『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淵深比喻第八識好比大海水,雖然深廣浩瀚但是湛然常寂平靜無波,就是因為平靜無波,它所含藏的一切的種子才得以不壞不失,但是境界的風一吹來,前七轉識現行的力量就掀起了波浪,也就是『境風吹識浪』這一句的意思。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兩句頌是說明第八識有五個作用。
第一個是『受熏』。第二個『持種』。第三個『根身』。第四個『器』就是我們的根身以及外在的器世間,都是八識所變現的。
第五個『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後就是我們這一生捨報,這口氣斷了,最後離開的是第八識,但是當我們入胎,第八識的神識最先到,所以說『去後』,最後去,『來先』最先來投胎。
『作主公』第八識是真異熟果,是總果報體,是做為善惡業所招感異熟果報的主公,使我們不斷的生死相續、去後來先,死的時候最後離開身體,投生的時候,帶著業識的種子,最先來入胎,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當我們這一口氣斷了之後,四大分散、肉體腐爛,但是第八識的神識,還會再去投胎,所以它是最後離開身體的,最先去入胎的,帶著無量劫以來,業力的種子再去投胎,所以說阿賴耶識的習氣業力,便是構成我們後天生命的原動力。
在投生的時候,這些業識的種子哪一個先成熟,就會變現出那一道的根身、器界來,會長得什麼樣子,是男生、是女生,帶著種種的基因,每個基因都是業力的種子所變現的,所以一出生,這個根身還有器世界就形成了,都是你自己所變現的,所以受生的時候,它是最先來,死的時候最後去,都是由第八識來作主,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公』。
當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以後,阿賴耶識離開我們身根以後,再轉入『中陰身』,在中陰身這一段時間,最多只有四十九天,就一定會再投胎轉世,形成下一期的生命,所以『去後來先』的意思,就是最先來入胎,死後最後才離開。
在『中陰身』當與有緣的父母相應的時候,必須要有『三緣和合』就是父精、母卵、再加上自己的阿賴耶識,就可以投胎轉世了,注意哦!投胎轉世的父母並不是只有人道哦!六道之中都有可能,尤其是三惡道。
如果是投生天道與地獄道的眾生,他們在中陰身停留的時間非常短,幾乎是這一期生命一結束,立即轉到下一期的生命,想要升天道最起碼一定要修五戒十善,修五戒十善也只能升到『欲界天』,再上去『色界』『無色界』就必須要有禪定的功夫才行。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這兩句頌是說,第八識要到八地前,才能夠捨去『藏識』之名,到金剛道後,才空去異熟識。
『不動地』是指八地菩薩,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行,因為觀察智慧的力量還是很薄弱,沒有辦法滅除頑強的俱生我執,入定的時候可以暫時無我,但是一出定之後,『我』的觀念又回來了,是因為俱生我執還沒有斷除的關係,所以沒有辦法念念相續。
第八地就是任運無功用道,就是隨時都在用功,隨時都在精進,但是作功夫已經不具任何形式,也不用再修習任何法門,可以任運自然的保持念念無我,所以一直要修到第八地,任運無功用,生起無漏的智慧,才能夠伏滅俱生的我執,永遠不再現起。
『藏識』就是阿賴耶識,為什麼叫阿賴耶,就是第七識的見分,念念執八識的見分為『我』,最主要是有我執,所以才稱為阿賴耶識,但是到了第八地,俱生我執斷,這時候的第七識轉成念念恆審思量『無我』,才捨去『藏識』這個名稱,所以說『不動地前才捨藏』,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叫做『異熟識』。
 
異熟,就是說明因緣果報的時間不一定,也就是從造業這個因,一直到感得果報,它是異性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還有一個異地而熟,也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所以稱為『異熟』。
從造業時的善、惡因,到感得果報,它這個時間,不是馬上造業就馬上感果,它的因到果時間是不一樣的,而且它的性質、還有類別也不一樣。
譬如:殺人,從殺人到被警察抓,審問到判刑,最後執行槍決,這整個的時間過程,也就是從造因跟感果,它的性質跟種類往往也會不同,所以才稱為異熟。
一切眾生到成佛之前,都要受到業報的影響,只是這個業有善業、惡業、染業、淨業的差別,惡業比較多就會墮三惡道,善業比較多就會生在三善道,在十法界也沒有離開善惡、染淨業的果報,六道是染業比較多,四聖法界是淨業比較多,所以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就稱為『異熟識』。
含藏在我們第八識這些果報的種子,就是我執、法執,我執從煩惱障來的,法執從所知障來的,想要破除異熟識裡面所有的種子,就必須先要破除煩惱障的種子,跟所知障的種子,只要完全斷除這二障的種子,異熟才會空。
想要破除煩惱、所知障的種子,只有證入金剛喻定。
金剛喻定就是菩薩修行,到達快要成佛的時候,要先入金剛喻定,這時候的觀智非常的明利堅強,能夠頓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由於這時候的觀慧無比的堅固,無上的殊勝,就好像金剛一樣,所以就稱為『金剛喻定』。




菩薩成佛之前有兩個剎那,第一剎那就是入這個金剛喻定,然後斷除這個二障的種子,第二剎那就成佛了,從金剛喻定到成佛,中間是沒有間斷的,所以它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無間道』,它也可以稱為『金剛道』。
成佛之後,沒有阿賴耶識,也沒有異熟識,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就稱為『無垢識』,沒有垢染完全清淨的清淨無垢識。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兩句頌是說明第八識的轉識成智,和大圓智所起的作用。
第八識到了金剛喻定,就是異熟識空了的時候,也就是到成佛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轉識成智,轉成『大圓鏡智』,所以說『大圓無垢同時發』,就是大圓鏡智和這個無垢識同時發起。
大圓就是大圓鏡智,無垢就是無垢識,無垢識梵文稱為『菴摩羅識』,中文翻譯成『白淨識』,或者是無垢識,因為到了金剛道後,已經空去所有一切雜染的種子,這時候的第八識轉成清淨無漏,所以稱為『無垢識』,就是沒有絲毫的垢染,是純粹清淨,這個時候它所執持的是一切純無漏的種子,這些無漏的種子就能夠變現淨土的依正莊嚴,也就是自受用身,就是正報,還有自受用土,就是依報,這個正報跟依報的莊嚴,能夠盡未來際,來利樂一切的有情眾生,它可以遍照十方法界。
 
『大圓鏡智』就是比喻所照的沒有遺漏,十方都能夠圓照、無所不照,這個時候智慧的作用如同鏡子一樣,鏡子的功能它能夠明白清楚的顯現種種影像,大圓鏡智也是同樣的道理,它能夠顯現一切有情眾生的身心世界,能夠圓照整個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絲毫的障礙,而且相續不斷,盡未來際度化一切有情,所以我們只能用鏡子來比喻,叫做大圓鏡。
大圓鏡智它的功能,能夠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所以佛度眾生永遠沒有疲累的時候,因為阿陀那識相續執持祂的正報跟依報,就是佛身跟佛土,盡未來際永遠沒有間斷,永遠沒有疲累的時候。
 
大圓鏡智就如同無量無數的太陽同時普照,如此強大的光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照耀的功能,同時放射出那個光芒來普照十方微塵剎土,所以說普照十方塵剎中。
『塵剎』就是微塵剎土,也稱為『十方剎土』,就是十方世界的意思,十方剎土它是無量無邊的,就如同無量無數的微塵,來形容這個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好像微塵多到沒有辦法計算,所以是十方塵剎。
大圓鏡智不但能夠徧照,十方無邊無際的世界,同時十方世界中,所有有情的心性差別也在大圓鏡智當中顯現出來,如此,佛就能夠隨眾生心,所應示現,應化種種不同的身,還有淨土,就是正報跟依報,所以說『大圓無垢同時發』。
 
最後做個簡單的說明。
從凡夫到佛果,八識有三個不同的名稱,第一個叫做阿賴耶識、藏識,它是我愛執藏位,第二個名稱叫做異熟識,它叫做善惡業果位,第三個名稱叫做阿陀那識,相續執持位。
凡夫到七地,有三個名稱,阿賴耶識、異熟識、還有阿陀那識。
八地不動地前才捨藏,已經捨去了藏識的名稱,只剩下異熟識跟阿陀那識,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他沒有阿賴耶識,因為俱生我執已經斷了,他念念無我,俱生我執已經永遠斷除了。
那到了佛果,就是金剛道後異熟空,就是入金剛喻定之後,異熟識就空了,只有剩下阿陀那識,這個時候八識就成了無垢清淨識,叫做無垢識。
所以就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從這個時候開始,盡未來際,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永遠做的是利樂有情的事情,利生的工作。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