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楊筠松(楊公祖師)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2836人 張貼日期:2024-04-16 01:3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楊筠松(楊公祖師)
 
楊筠松,男,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著有《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楊筠松,字叔茂,號玄赤,世稱救貧仙人,唐代堪輿大師。

楊筠松在贛州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在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為人排憂解難,遍閱贛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時,授徒傳藝,使原來長期禁錮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胡矮仙、豐曲腳、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
 
基本資料
中文名:楊益
別名:楊筠松 楊救貧
籍貫:竇州
出生地:竇州
民族:漢
去世日期:公元900年
職業:其他 地理風水學家
代表作品: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人物介紹

楊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唐代竇州人,著名風水宗師。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
 
楊筠松,字叔茂,號玄赤,世稱救貧仙人,唐代堪輿大師。




 
楊筠松生於唐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竇州人(廣東信宜人)。江西堪輿形法理論祖師。其父親楊淑賢生三子:長子筠翌,次子筠賓,三子筠松。筠松幼年聰穎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後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廣明中(880年),黃巢破京城,筠松離京出走,先入崑崙山,後到虔州(江西贛州),以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救貧先生。
 
留虔州期間,在崇賢里黃禪寺遇曾文辿,邂逅於方丈之內,唔談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風水學識所傾倒,遂拜筠松為師,朝夕跟隨,竭盡弟子之禮。後隨師雲遊山川,尋龍捉脈,得楊筠松悉心指點,觀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曾文辿遂漸通堪輿之道,成為楊筠松第一個高足。其後,廖瑀、范越風、厲伯紹、劉淼、葉七、邵庭監等先後投入其門下學藝,均成為著名的堪輿大家。楊筠松拋棄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條,因地制宜,因形選擇,觀察來龍去脈,追求優美意境,特別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之處,逐漸演化發展,形成風水“形法理論”,“巒頭之法”。
 
形法理論“肇於贛州楊筠松、曾文辿、賴大有、謝子逸輩,其說為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故又名贛派風水。



形成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個程式。近現代而至當代的風水學者,都踐行楊筠松的風水理論,尊他為中國堪輿祖師。
 
楊筠松著作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青囊奧語》、《一粒粟》、《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葬法倒杖》、《天玉經·內傳》、《天玉經·外編》等書。其著述為後世風水家所推崇。
 
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楊筠松病逝於虔州,終年67歲,葬於虔州於都寒信峽藥口壩。
 
人物生平
 
據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藥口壩”。
 
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於楊救貧的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廣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



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也一拼將官廷中所學之風水術帶至民間,並四處以所學所得幫助他人。
 
《宋史。藝文志》中所載楊救貧,亦不詳其始末。惟術家相傳以為筠松名益,竇州人。掌靈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廣明中遇黃巢犯闕,竊禁中玉函秘術以逃,後往來於虔州。無稽之談,蓋不是信也。
 
明李國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為楊筠松所著《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主要著作

楊筠松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龍脈經》、
 
《二十四山》、《畫夾圖》、《四大穴法》、《立錐賦》、《拔砂圖》、《胎腹經》、《望龍經》、
 
《十二杖法》、《葬法倒杖》、《金剛鑽》、《三十六龍》等書;《總索》又名《黍米珠歌》其書出自楊筠松秘授曾(文辿)、劉(江東)、胡(矮仙)、豐(曲腳)四徒之《金國經了譚教家》演其義而著出,坊本多種擇善者錄之。劉江東即劉士碗,號江東,江西會昌人,傳次子劉穎及女婿譚文謨。譚,二十八世孫敦素;以子尚幼,恐失傳,授孫婿劉基,信木有劉基之《跋》。
 
社會評價

楊筠松在地理堪輿學上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相當,其所有的著作,均為地理風水上的必學經典著作,所以楊筠松也被後人尊稱為楊公。





楊筠松在贛州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在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為人排憂解難,遍閱贛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時,授徒傳藝,使原來長期禁錮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胡矮仙、豐曲腳、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形勢派”(將贛南派風水術稱為形勢派,其實是一種誤會)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風水對聯

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 ,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歷史記載

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



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如今為“三僚”)。

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醜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據說海外的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都會拿著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民間傳說

楊救貧一生致力於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於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救貧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後,將其母改葬。在答謝楊救貧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救貧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



盧光稠不願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於是在酒里下毒。楊救貧察覺後,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藥口壩,便毒性發作,楊救貧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藥口,楊救貧嘆道:藥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遊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楊救貧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後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
 
 
 
歷史文化意義

楊筠松風水理論,主要體現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思想。在堪輿學理論上力主巒頭形勢為上,強調因地制宜、因龍擇穴。楊公風水理論著作《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玉尺經》、《人子須知》、《四大穴法》、《拔砂圖》、《胎腹經》、《望龍經》等著作傳世,給研究中國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詳實的文字資料和實物遺產。楊公風水術承繼了晉代郭璞“乘生氣”的堪輿學精髓,強調龍、水、向三者的有機結合,在理氣方面注重龍氣和堂氣的配合,以七十二龍乘龍氣為核心,乘龍氣者為吉,乘旺盛的龍氣者為大吉,不能乘龍氣者為凶,破壞龍氣者為大凶。陰陽宅的吉凶,決定於對內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龍之生氣,對外能不能合理接納堂局之氣。



楊公風水術認為,龍氣要配合陰陽宅的“坐山”,而來去之水要配合陰陽宅的“朝向”,這也是楊公風水理論的主要法則。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著書立說,授徒傳藝,建宅修墓,使地理堪輿文化流傳於世,供後人學習研究。
 
楊筠松傳承的風水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在風水的實踐過程中,建築是體現風水文化的重要載體,許多牌樓、橋樑、廟宇、宗祠、住宅及墳墓以及皇宮丘陵都烙有風水文化的痕跡歷代楊公風水的弟子正是這種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如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當代楊公風水的知名學者也有很多,如曾氏一脈傳承第36代弟子梁惟朝,劉氏一脈傳承第37代弟子劉國勝等,浙江一支承自楊公傳劉江東,劉江東傳譚文謨,譚文謨十八世孫譚寬傳劉基。劉基後辭官歸隱,後默默傳承數百年,至平陽李公李傳蒼南呂青雲。均繼承了楊公風水的秘法。楊公風水既重形勢、重龍脈,又重於理氣。楊筠松被尊稱為中國風水術之祖師,楊公風水也就成了贛南客家文化舉足輕重的一個組成部分。贛南也就成了中國堪輿學的故鄉和發源地。



凡得到楊公真傳的歷代堪輿師大多技藝精湛。楊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墳、古墓歷經千年而不衰。不但贛南,在廣東、福建、廣西等各省的許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記載了他們的名字。歷史是最好的證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楊公風水術是中國堪輿學的主流和旗幟。楊救貧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迅速傳播,大量的建築實踐,使楊公風水在無意中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