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佛陀對「止觀雙修」的定位

張貼者:林咘卡
閱讀人數:226人 張貼日期:2025-11-06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雜阿含經》說:「比丘!若有止,無觀,心則癡;若有觀,無止,心則散。
若止與觀俱修,則得解脫,親證佛智慧 ,業感緣起,阿賴緣起,而不以推論,猜測,意想 . 

這一句《雜阿含經》裡的核心,正是 佛陀對「止觀雙修」的定位:不是哲學思辨,不是想像推論,而是 親證、現觀。

   經文核心意思
止(奢摩他):讓心安住,不散亂,定力生起。若只有定而無觀,心容易沈在一種「空空」的境界裡,雖寂靜卻無智慧,佛說這叫「心癡」。

觀(毗婆舍那):如實觀察無常、苦、無我,生起慧解。若只有觀而無止,心隨境轉,散亂不聚,佛說這叫「心散」。

止觀雙運: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才能斷惑證真,得解脫。

   對應到「緣起」的智慧
當止觀雙修時,會直接觸到佛陀所說的兩層「緣起」: 業感緣起(阿含經常談的十二因緣)

觀見生命如何在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的流程裡不斷輪轉。
這不是理論推測,而是在止觀中直接「見」到心念如何製造輪迴。






  阿賴耶緣起(大乘唯識所揭示) 更深一層,觀察到一切業種、習氣都藏在「阿賴耶識」中,從種子熏習、現行、再熏習,形成無窮的業流。

當止觀圓融時,能證「阿賴耶本空,轉識成智」,而不是落在概念思辯。

   靈性修行的落地語
只有 止,像把心泡在靜水裡,清涼卻不懂方向。

只有 觀,像拿著顯微鏡狂掃,卻手抖晃動,什麼都看不清。

止觀雙運,才是既清澈又分明,能親見「業如何生,識如何熏,空如何顯」。

這才叫 「親證佛智慧,不靠推測意想」。

   修行提示

下次靜坐時可以試: 先用「止」安住於呼吸或身念處。

當心安定時,用「觀」去看受念、想念、行念如何浮起、熄滅。

一旦察覺「妄生妄滅」的過程,就是在當下親證「緣起」;

而不是靠腦袋去推論「啊~這應該是十二因緣吧」。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