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知識的力量

老子的「無為」思想

張貼者:🛂志學
閱讀人數:16239人 張貼日期:2021-10-11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無.無為?
無.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思想


 
 
✅《史記.論六家要旨》曾稱頌道家:
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
 
「無為而無不為」語出 《道德經》,其言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向被視作道家的核心思想,尤於人生及政治上被廣為引用。
但筆者卻認為「無為而無不為」僅為道家思想的中途站,其發展應尚有莊子的「無『無為』無『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之為
首先,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實在是「有為」而非「無為」,是作為個體的意願和動作的結果,是有意的「無為」。根據《道德經》曰: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綜合以上數言,可見「無為」是「損」、「以」、「為」和「勇」等「有為」的結果。
「損之又損」,代表主體修為有違自然之道,未能做到「沖氣以為和」的和諧之境,做事或嫌狂妄、狷狹,因此老子提議將這種「過」的心態,逐步減損,降低「為」帶來的後果,直至能夠體道而「為」「無為」。



 
✅至於,「聖人無常心」正可與「聖人無情」論作比照。
人世瞬息萬變,聖人能應變無方而無所累,故「無常心」,然聖人實有情,因其「以百姓心為心」,故能同於世俗而又特立獨行,但歸根究柢,聖人非生而為聖,而是透過修養,以知心、用心,當中是一認知和實踐的過程,是以「為」達「無為」的過程。
 
✅此外,老子明確表示「為」的後果,可能是「殺」,因為與人爭鬥,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兩敗俱亡,故此「敢」不如「不敢」,既不與人爭,亦既不履險,自然能「活」,由此可見老子崇「無」抑「有」,「為」「無為」才是他的深意。
 
✅最後,老子更明言其「無為」只是「為」的結果,是主體的有意選擇。
「為」、「事」和「味」都是生活的基本動作,但凡事總有其內在規律和發展方向,順之者昌,逆之則亡。
因此主體行動應以此為標的,接受和順應這潛規則,不應妄加任何改變的因素和念頭。
 
✅對此,雷吉振便明言:
「老子的『無為』雖然指無欲無求的狀態,但卻具有鮮明的是非意識,這表現在對於事物的兩邊,老子執守靜和弱的一邊……在老子的『無為』背後是『有 為』則會危身害世的是非意識,也就是說老子的『無為』是刻意的『無為』。

老子的『無為』保留了是非意識的位置,這個意識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不要妄為。」
因此,老子是在「現實」說「理想」,希望透過「有為」達至「無為」。
王弼曾說:「聖人體無,老子是有」,誠為至論。
 
 
 
◎免責聲明:以上部分配圖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