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保健文章

為什麼攝氏37度不再是你的正常體溫

張貼者:🛂玉芬
閱讀人數:17151人 張貼日期:2021-06-11 10:43:31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為什麼攝氏37度不再是你的正常體溫?

你應該知道的是:研究指出,醫療科技進步與環境衛生改善,讓人體體溫逐漸下降;不過比起儀器檢測,自身感顯然更為重要。

今天你的體溫幾度?當武漢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內正式出現毫無病徵的感染案例;加上正值流感旺季、國內已有數十起因流感重症死亡個案,體溫高低成了判斷病患究竟是一般傷風感冒、或更嚴重傳染病的首要步驟。

不過近來一項科學發現,正挑戰外界對這項「健康基準」的傳統認知。



人體在不同時間的體溫各自有別,例如睡眠時體溫低、活動時體溫較高,平均而言,37度(以下皆為攝氏)是外界衡量體溫正常與否的標準值;但也有研究發現,現代人的平均體溫比起老祖宗正在逐年下降,近年來,36.6度才更接近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健康狀態。  

正常體溫怎麼來? 
德國研究奠基 大約150年前,德國內科醫生溫德里希(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收集了2萬5千名位病人的體溫數據,從而計算出人類平均的正常體溫約在37度(華氏98.6度),這個數據因而成為幾個世代以來評估健康的權威指標;但有20篇以上研究顯示,這個標準可能已經過時、明顯不夠精準。    

華爾街日報引述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藉由比對歷史上3段時期,分析橫跨157年、來自19萬人的67萬次統計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約每經過10年,美國民眾平均體溫就會下降0.03度;例如南北戰爭退伍軍人的體溫,高過1970年代的美國人,而後者群體的平均體溫,又高過2007年至2017年的美國人,如此幾十年積累下來,人體的「正常溫度」早已偏離當初測量的37度、降至最新約36.6度。  

看似溫度只降低一點點,對人體的影響卻可能超乎你想像。

因為體溫與新陳代謝快慢高度相關、對人體機能牽一髮動全身,體溫持續下降對現代人的器官機能、免疫系統都有直接影響。負責該研究的傳染病學專家、史丹佛大學醫學教授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解釋:「現代人比以前更高、更胖,也活得更久,但我們仍無法完全了解,這些變化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體溫高低可能和這些改變都有關聯。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無任何症狀的感染者,陸續被檢驗出帶有病毒(AP)

醫療改善 人類體溫變低、壽命變長 為什麼人類體溫會逐漸下降?

研究人員現階段只能合理推測:人類居住環境的改善是最大推力。
當經濟發展、生活品質提升及醫療衛生進步,人們得到各種抗生素、藥劑的外在支援,不再像過去那般頻繁遭遇環境中各種疾病考驗,身體原本的新陳代謝自然也就不需要一再加速來抵禦疾病;換句話說,人一生中發燒的次數銳減,可能是平均體溫緩慢下降的主因。

各種抗生素、藥劑的外在支援,讓人體越來越能戰勝大小疾病考驗,新陳代謝自然不需要頻頻加速以抵禦疾病。換言之,人一生中發燒的次數銳減,可能是平均體溫緩慢下降主因。 這項新研究結果受到大量關注,隨之也出現挑戰。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馬科維克(Philip Mackowiak)就提出兩點疑慮:首先,該實驗比對的第一段時間是南北戰爭時期的退伍軍人健康紀錄,因為歷史太久遠,可靠程度存疑,畢竟,沒人能知道受測士兵當時身體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醫療器材與藥劑日新月異、大幅改善患者存活機率,可能是人體體溫逐年下降的原因。

(資料照,盧逸峰攝)     另一點可疑之處則是,不同部位測得體溫也有顯著偏差:像是肛溫比口溫高出約1度、耳溫也比口溫高0.27度,而口溫比腋溫高0.5度;若比較數據根本來自不同的測量方式,實驗可信度將嚴重受影響,若核對南北戰爭統計資料,當時甚至是口溫和腋溫混合在一起紀錄,更是大大削減了準確性。   「人為定義一組號稱『正常』的體溫,又把這個數值當作判斷是否健康的標準,本來就是不盡合理作法」帕森內特持平的說:「如果你覺得自己生病,通常你真的病了,仰賴體溫計上的數字,不如相信實際感覺。



」    

武漢肺炎爆發後,各地的檢疫單位大多將體溫標準設置在37.5和38度,但從國內第18例病患例子顯示,感染者很可能沒有發燒也患病,因此除了體溫以外,身體感受也很重要,如果身體不適,就算體溫低於37.5度,你仍須戴上口罩,盡速就醫!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