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什麼是脈輪

張貼者:Allan
閱讀人數:18838人 張貼日期:2017-08-15 16:00:14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若要視覺化脈輪,『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一書有如下的描述,每一個脈輪如同一對圓錐漩渦,從脊柱由內向外擴散,從擁有超覺能力者的觀點來看,脈輪也像是鬆散連結的一段段波帶,可以把信息送入體內或是送出體外。

西元1919年,艾弗隆在『靈蛇的力量』(The Serpent Power)一書中,將脈輪知識引進了西方世界,他在書中大量引用十六世紀一名瑜伽士所寫的『六個脈輪探索書』(Sat-Chakra-Nirupana)中內容,現代許多研究脈輪理論,也都是根據後世對靈蛇的力量一書闡釋而來。

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會發現,脈輪早就深藏于世界的靈性傳統甚至是保健系統之中。而今,科學與脈輪的相遇,更讓脈輪的研究邁向一個新里程。

維莉杭特博士就是其中的先驅,她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肌動學教授,專研人體的動作,她藉由測量肌肉電活動的儀器(肌電圖檢測儀),來測量人體電磁波在不同狀態下的輸出狀況,結果發現人體會在與脈輪有關的位置散發輻射,而且特定的意識層次也與特定的頻率有關。

接著,莎菲卡。卡拉古拉博士(Shafica Karagulla)透過與標準醫學診斷的比對,發現疾病確實會改變脈輪與非物質身體的顏色,光度,韻律,速度,體積,形狀,彈性以及組織。

綜合各家說法,會發現,人體的每個脈輪都以獨特的方式來影響肉體,情緒,心智和精神,這是因為每個能量器官都有自己的振動頻率,會以自己的速度自旋。

脈輪的能量振動是從體內到體外,並透過皮膚傳送信息,他也會吸收外界的信息進入體內,將信息轉化以便接收,即使是體外的脈輪,也和身體連結著,這種能量的內外串流,代表著脈輪其實就像永不停歇的能量傳輸帶。

每個脈輪都以不同的頻率振動著,體內較低的脈輪,振動速度比較慢,位置較高的脈輪,震動速度比較快,能看到這些頻率的人,會將它們形容成光或顏色。體內脈輪涵蓋了可見光的光譜,位置最低的脈輪臨近光譜中的紅外線,而比較高層的脈輪則偏向紫外線的那一端。

目前已有生物能共振儀器能透過頻率的輸入,讓人體的脈輪處於和諧狀態,科學其實正慢慢地與古代知識與智慧靠近,或許很快地,我們也會發現,所有的宇宙論,無論是科學的,神秘的或是物理的,其實都處於合一之中,並無差異。

人有許多能量場,其中包括由所有細胞、組織、器官、甚至整個身體創造的可實際測量的電磁場和磁場;此外,也包括一些生物場,即生命個體散發的精微場或能量通道和各種自我面向。




基因形態生成場
在生物學裡,基因形態生成場是會生成特定身體結構或器官的一組細胞。舉個例子,心臟場(cardiac field)會生成心臟組織。科學家魯伯特.薛佐克(Rupert Sheldrake)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首次將一個正在研究的場命名為能量或精微形態生成場,或是形態場,其功能是進一步認識已被科學界認定的場。薛佐克認為一個形態單位的內部和周圍,都會有一個形成它的場存在。形態單位指的是身體某個生長部位,之後會生成組織或器官。所有的有機體,無論是細胞或人類,只要隸屬於一個特定的群組,都會把頻率調向某一個形態場,並且根據形態場內的設定,藉由形態場的共振來生長。只有形式類似的生物才會產生共振,所以猴子不會發展出植物的特徵。根據薛佐克的理論,這些場就像一個信息庫,也是一種心智類型。
薛佐克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何家族成員會傳承特定的行為,甚至情緒。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某些物種會出現共同的特徵和發展模式。各種研究顯示,某些特定物種的成員即使被區隔開來,仍會有相似的特徵和行為表現。我們可以利用基因形態生成場來解釋這個謎團。形態生成場具有精微的本質,不受時空限制。



這種觀點認為DNA 負責接收來自形態場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會指導DNA 用特定的方式運作。祖父的音樂天賦可能會透過形態場而非DNA傳給孫子。形態生成場也可能指導表觀遺傳的構成,這就像一種化學的倉庫。關於表觀遺傳,我們稍早已經討論過。
薛佐克的哲學也認為前世的記憶,可以透過靈魂的形態場,一世一世地傳遞下去。這些記憶具有非局限性的本質,因此不會固定在大腦內或特定的某一世中。
乙太場
人們經常把「乙太」(etheric)當成精微(subtle)或靈光(aura)的替代詞。無論是一個細胞、一株植物、或一個人,每一個振動的生命單位的周遭,的確都有獨立的乙太場存在。因此,也會有一個特定的乙太場與人體連結。我們之後會在「特殊場」(Special Fields)討論這個概念。「乙太」源於「空」(ether)這個字。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媒介,可以滲透時空傳遞能量的橫向波。當乙太體與整個靈光場產生連結時,就會包圍住整個身體。




還有另一種比較穩固且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乙太體是獨立的能量體,可以讓身體與其他精微體產生連結,做為身體成長的基礎。正如當代靈光圈專家芭芭拉.布萊南所說的,早在細胞成長之前,就已經有乙太體的存在了。勞倫斯.班迪特及菲比.班迪特也對靈光場有同樣的解釋,認為它能滲透身體的每一個粒子,做為身體生長的基礎。我們接著會在「導管理論」(The Ductal Theory)中介紹金鳳漢博士的研究,他把乙太體與經絡連結,認為經絡其實是乙太體及肉體之間的介面。乙太體創造了經絡,而經絡又形成了身體。
特殊場
人體有許多不同的生物場,管理著各種心智、情緒、精神或生理功能。下列介紹的特殊場是根據芭芭拉.布萊南和其他人的研究。

物理場:頻率最低,負責管理人體。
乙太場:對於它所包圍的身體結構而言,它就像一張藍圖。靈魂也有乙太場。
情緒場:管理有機體的情緒狀態。
心智場:處理想法、思想和信仰。
星光場:肉體和心靈領域的交叉點。



不受時空限制。
乙太模板:只存在於心靈層次,保留了存有的最高理想。
天體場:能接觸到宇宙的能量,也是乙太場的模板。
因果場:引領較低層次的存有。

靈光圈
科學家已經透過研究實際證明了靈光的存在。靈光場是一種包圍在身體四周的場,已發現超過一百年。科學家的發現補充了先人對它的理解。這個場包含了許多波段的能量,也稱為「靈光層」或「靈光場」。它們會包圍著身體,幫助我們與外界連結。

不同的文化賦予了靈光圈不同的名稱125。秘教卡巴拉系統把它稱為「星光」(astral light)。基督教藝術家則描繪耶穌基督和其他聖者被光環包圍著。在吠陀經文、煉金術、西藏及印度佛教的教義中,還有許多美國原住民族群,也都對靈光圈有詳細的描述。



甚至連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曾經討論過靈光場,認為它是一種發光體。《未來科學》(Future Science)作者約翰.懷特(John White)和史丹利.克里普納(Stanley Krippner)都指出,全世界共有九十七種文化提到過人體的靈光,每一種文化都對它有不同的稱呼方式。

自十九世紀初期,科學家就開始積極探索靈光的奧秘。當時的比利時神秘主義者暨物理學家揚.巴普提斯特.凡.海爾蒙(Jan Baptist van Helmont)把它想像成一種宇宙液體,可以穿透萬物。他認為靈光就像一種液狀的光流或能流,具有穿透性,這種概念跨越歷史維持不變。因他而新鑄「催眠術」(mesmerism)一詞的德國物理學家法蘭茲.梅茲默(Franz Mesmer)則認為,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都充滿了一種磁性的液狀光流,兩個物體即使距離再遙遠,仍然能透過這種液狀光互相影響。

科學家威廉.凡.瑞辛巴赫(Wilhelm von Reichenbach)發現靈光場具有某些特性,稱之為「自然力」(odic force)。他認為靈光場與電磁場具有相似的性質;關於這一部分,電學始祖詹姆斯.克勒克.麥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之前就探究過。自然力場就像電磁場一樣,是由兩極或相反的能量組成的。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在電磁場中是異性相吸,在自然力場中則是同性相吸。

瑞辛巴赫還發現自然力場與不同的顏色有關,它不僅帶有電荷,還能在物體附近流動。他形容人體左邊的場是負極,而右邊的場是正極,有點類似中醫的概念。

許多理論都提到靈光是一種液狀光或流動狀態,由不同的顏色組成,各自有不同的頻率;它具有穿透性及滲透性,本質帶有磁性,但也具備電磁力的性質。



有些研究除了呼應上述的理論,還進一步認為靈光場與人類的內在聖殿相連。
舉個例子,華特.基納博士(Walter Kilner)在一九一一年曾利用彩色濾鏡和特殊的焦油來檢視靈光。結果發現靈光有三個區塊:深色層最接近皮膚,比較清澈的一層和身體呈直角的方向流動,最後是精微的外層,寬約十五公分。最重要的一點是,基納認為「靈光」的狀況能反映出當事人的心理和健康狀態。

二十世紀初期,瑞克博士(Wilhelm Reich)在一個針對宇宙能量的實驗中,研究了人體的場和場的特質。他把這種宇宙能量稱為「生命力」(orgone)。他發現能量會在空中振動,也會圍繞在所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及生物附近。許多形而上學家相信生命力就等於「氣」和「般納」。瑞克也注意到生命力可以清理阻塞的區域,釋放負向的心智及情緒模式而產生改變。這種觀點非常強調精微能量和物理能量、情緒能量和心智力能量之間的連結。

到了一九三○年代,勞倫斯.班迪特及菲比.班迪特觀察人體的能量場,認為它與靈魂的發展有關,同時證明精微能量是健康的基礎。神智學暨先知者朵拉.庫茲博士(Dora Kunz)進一步檢視並延伸他們的觀察,發現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場,身體本身也有場,在健康的狀態下會以各自的韻律脈動。當一個人生病時,韻律就會改變,而我們可以藉由直觀力來審察場的變化,預先發現問題。





中國蘭州大學鄭榮粱博士利用一種特殊的生物探測器,偵測人體的氣的流動,結果發現不僅靈光圈會產生振動,每個人的場也都會以同樣的速度或強度振動。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學家後來也重複相同的實驗,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蘇聯科學家波伯(A.S. Popow)曾經帶領生物資訊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實際地測量人體的場,也就是身體周圍能量場的生物電流,結果發現有機體會產生振動,波長介於三百至兩千奈米之間。他們把這種場稱為「生物場」(biofield),同時發現生物場比較強烈或範圍較寬廣的人,比較能成功地傳遞信息。莫斯科醫學院的研究稍後也證實了這個結果。

還有科學家藉由特殊的照相技術捕捉到靈光場。一九三○年代,俄羅斯科學家賽姆揚.克里安(Semyon Kirlian)和妻子瓦倫提娜(Valentina)發明一種新的照相技術,將高頻率的電場集中在物體上面,接著發現物體的發光形態—也就是靈光場會出現在底片上。當代研究者利用克里安的攝影技術,發現靈光會對不同的情緒及心智狀態產生反應,甚至能偵測到疾病和其他問題。現代醫學則藉由發熱的靈光,以及其他不同的顯相技術,呈現人體電磁場的不同面向。

杭特博士(Valerie Hunt)還做過另外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杭特在《結構神經肌、能量場和感情途徑的研究》(A Study of Structural Neuromuscular, Energy Field, and Emotional Approaches)記錄了,當一個人接受羅夫按摩治療(Rolfing sessions)時,身體發射的低毫伏特訊號的頻率。杭特是藉由皮膚上的氯化銀及銀電極來記錄頻率。科學家稍後也藉由傅立葉分析法和聲波圖頻率分析來解釋杭特記錄的波形。



結果發現這些場的確包含不同的顏色波段,而且與人體的脈輪有關。以下的結果來自於一九八八年二月的研究,顯示顏色頻率與赫茲(每秒的週期性振動次數)的關聯性。

藍色250-275 赫茲;1200 赫茲
綠色250-475 赫茲
黃色500-700 赫茲
橙色950-1050 赫茲
紅色1000-1200 赫茲
紫色1000-2000 赫茲;300-400 赫茲;600-800 赫茲
白色1100-2000 赫茲
療癒師暨靈光解讀師羅斯琳.布魯伊爾牧師(Rosalyn Bruyere)在用機器測量當事人時,同時記錄她直觀認定的顏色。結果發現,她認定的顏色與機器記錄的結果完全相同。杭特透過其他通靈者重複實驗,也得到相同的結果。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