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佛教經典(佛經)

阿羅漢有二種

張貼者:茱茱
閱讀人數:5974人 張貼日期:2018-10-08 08:16:23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阿羅漢有二種



1,慧解脫阿羅漢 : 雖已見法開悟,但未證神通.

2,俱解脫阿羅漢 : 不但見法開悟,也俱足神通.

佛陀在世的時代,門下弟子有五百阿羅漢,三分之二是慧解脫阿羅漢。
這是分類,以佛經去計算分類的,因為當時佛,開解修行者。
有人證得四聖果之果位,依據果位,便可計算出來。

小乘分四果羅漢

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

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思惑的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

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

四果羅漢叫阿羅漢。

在聲聞四果中,阿羅漢居於極果,依阿含經、四分律等所載,四果是﹕

初果須陀洹 (Srotaapanna),入流預流之義,斷盡三界見惑,預入聖道法流。

二果斯陀含(Sakrdgamin)一來之義,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盡前六品,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

三果阿那含(Anagamin)不來之義,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更不來欲界受生。

四果阿羅漢,為無學之義,斷盡色界,無色界,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


聲聞四果之說,是現在最通俗之一說,另有大乘四果之說,即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十地得受識,是阿那含果,佛地是阿羅漢果。



此一說法諸家採用較少。


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也是佛弟子中修證最高的階段,除上述四智已圓之外,還成就了八解脫(,具備了三明、六通。所謂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 身如意通、漏盡能,由於這三明、六通的含義,使宋以後的羅漢像創作者,刻意表現,誇張效果,以便極力符合廣大神通,能人所不能。

至於四智及八解脫的含義,是一種境界,比較抽象,因此在藝術的創作上,除了將羅漢塑成出家人比丘的面貌,以表示四智中的梵行已立之外,其他含義的表現,均無法具體的顯示出來。

由於羅漢果大都是由佛在世時的弟子所證得,這些弟子都是現比丘形像----光頭赤足,身披袈裟者,因之,歷代藝人手下的羅漢像都呈比丘像。

證入阿羅漢之聖者,超出三界,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

大乘義章解釋阿羅漢有四種含義:
1.佛能斷一切惡法,所以叫做「應」。
2.如來能夠應證寂滅涅槃,所以叫做「應」。
3.如來能夠感化一切眾生,所以叫做「應」。
4.如來已經斷絕一切的過錯,內心清靜,所以能夠接受物資供養。
 

入見道.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惑盡,得須陀洹果。

次斷三界九地俱生四惑.謂貪瞋癡慢,上二界除瞋,三界共有十使,分九地斷。



每地九品,共有八十一品,三界共斷。欲界九品,斷至五品,名二果向。
第六品盡,名一來果。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或反於此。
斷下二品名三果向,斷三品盡名不還果,更不來於欲界故。
次斷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修惑、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七十二品盡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是我空,法未空。

我空就不受五蘊.此時惡業現前,有苦相而無苦受,無苦受就瞋心不起。
看到美女,也會讚賞,但不起欲想,因為五蘊已空。
有餘依涅槃︰是諸聖人斷盡煩惱,止有餘殘苦依身在,由證無為煩惱障盡,離諸囂動寂靜安樂,故號涅槃。
無餘依涅槃︰是諸聖人厭苦欣寂,灰身滅智,餘跡既泯,故名涅槃。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