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如何消除自心的憂慮、擔心與恐懼

張貼者:達輝
閱讀人數:4754人 張貼日期:2018-09-10 15:30:57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明如居士:如何消除自心的憂慮、擔心與恐懼


在人類的所有情緒中,貪婪與嗔恚是兩類最基本的情緒。例如,抱怨的心態與話語等,實際上都是由嗔恚情緒所引發的。而貪婪與嗔恚這兩類最基本的情緒又是由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最極細微的情緒——恐懼,或者說擔心、憂慮、不自信,所導致。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貪婪還是嗔恚,都是人類試圖用於消除或掩蓋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恐懼心理的一種方法。

例如,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看一個人炫耀什麼,就知道這個人最缺乏什麼。”由此可見,炫耀(也即傲慢)實際上源於內心有“缺乏”的恐懼。其實不僅是傲慢,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缺乏”的恐懼,怎麼會去貪婪呢?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缺乏”的恐懼,怎麼會去發火抱怨呢?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缺乏”的恐懼,怎麼會去嫉妒呢?所以,貪婪、嗔恚、傲慢、嫉妒等所有的負面情緒實際上都是恐懼心理的一種表現而已。由此可見,要想從根本上去掉人類包括抱怨在內的各種負面情緒,必須首先根除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

實際上,人類內心的恐懼心理隱藏得如此細微,以致於我們不仔細地審視內心,根本就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佛經中說,這種恐懼心理是我們內心的“愚昧”(或者說“無明”)所具備的一個最本質的特性,只要內心的無明與愚昧存在——也即只要我們的內心尚未徹底通達宇宙萬法的奧秘與真理,內心的這種恐懼就不會真正消失。



例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意思是說,菩薩依靠般若大智慧,通達了宇宙的實相,就能心無掛礙,因為心無掛礙的緣故,內心就不會有任何恐怖、擔憂的情緒,也不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與認知。如此漸漸臻進,自心就可以到達涅槃的彼岸。由此可見,我們內心的恐懼、擔憂以及由其所引發的一切貪嗔等情緒,都是由自心的愚昧所導致。

內心的這種恐懼會表現為貪婪、嗔恚、傲慢與嫉妒等情緒,還需要此人尚有一定的自信;當一個人內心的愚昧不斷增上,惡業不斷積累以致於福報消減到一定程度時,內心的自信就會徹底喪失,此時隱藏在內心的這種恐懼心理就會赤裸裸地凸顯出來。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抑郁症的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髒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而成為人類生命的主要殺手。

如何消除隱藏於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憂慮或擔心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消除內心的愚昧。經書上說,眾生內心最根本的愚昧有兩種:

一種是業果愚,一種是實相愚。

所謂業果愚,就是對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與“未來身心世界”的關系處在未知、謬知與懷疑的狀態。我們未來身心世界的狀況,唯一由過去和現在的起心動念決定,過去與現在的“心像”是怎樣的,未來的身心世界就是怎樣的,這個規律不會有半點偏差和欺诳。



如《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意思是說,禍福不會無緣無故生起,都是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所導致的;好的念頭導致福報,壞的念頭導致災禍,這個規律就如“影子跟隨形象”一樣,無有偏差。《十善業道經》中,世尊對龍王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意思是說:“一切眾生心中的所思所想不同,所以所造的業也不同,因而他們就有六道輪回苦樂的不同。龍王!你看在會的聽眾以及大海中很多魚類,形狀膚色各不相同,這一切都是由他們的心念驅使身口意造善惡二業所致。”《華嚴經》中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又說:“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海斯成立。”又說:“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勝天王般若經》中說:“一切世間皆由心造。



”《大乘起信論》中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所謂實相愚,就是對顯現在眼前的身心世界的本質處在愚昧的狀態,認為外在的世界獨立於自心而有,與自心無關。實際上,佛經中說,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心所作的一場夢,這個夢境正在顯現的當下,其本質了不可得;在本質了不可得的當下,還顯現萬法。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當我們去除了內心的業果愚與實相愚之後,就會明白世界只是自心做的一個夢,而且夢境的內容是由自己過去的思想來決定的。證悟這個真理之後,內心就不會再慌張、恐懼了。當不如意的事情降臨時,我們就會知道,這都是自己過去的思想成熟了,只是當時起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我們很愚癡,隨隨便便就生起了這樣的思想,不知道它會成為未來的現實。



好在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只不過是一場夢,遲早都會過去;現在的我無論如何都要把握好當下的心,讓自心盡量去創造美好;如果現在的心是美好的,將來的身心世界就一定是美好的——這一點,絕對不會有半點欺诳。

如果明白了業果的道理之後就會知道,我們的心實際上具有無限的創造能力,只要我們願意,求什麼就會得什麼。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未來,讓自心處在恐懼與擔憂之中,而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用心去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正如《了凡四訓》中雲谷禅師所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诳語欺人?”意思是說:“《詩經》與《尚書》中所說的‘命運操之在我,福報由自心所求而得’,這確實是明訓。佛經的教典中也說,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不說妄語是佛陀的大戒,諸佛菩薩,怎麼會欺騙別人呢?”所以,當我們的心對“業果不虛”產生真正的定解與信心時,就不會再恐懼,不會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而會將全部的力量用在當下的耕耘之上——也即盡量讓現在的起心動念美好,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整天擔心或者憂慮,憂慮自己未來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擔心自己的眷屬未來會怎樣怎樣,並且在擔心的驅使下去抱怨、批評與責怪。與其擔憂,不如去創造、去祈禱、去規劃、去行動、去相信。





例如,你想要別人將來怎樣對待你,從現在開始你就如何對待他人;

你想要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美好環境中,你自己的內心就必須長存這樣的美好境界,不要讓與這個美好境界不相關的雜念生起;

你想要怎樣的身體,就時時憶念、祈禱;

你想要怎樣的心靈,就時時反觀並調整。

就這樣,內心深深地相信:心如何付出,就一定會如何得到,這個規律永遠不會失效,永遠都其作用,永遠都不會欺騙任何人。

就這樣,通過不斷地耕耘——也即讓心專注於自己的所求與所願,就沒有不能達到的目標。

用這樣的信心與耕耘代替擔心與恐懼吧!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