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長阿含經》:四法至上

張貼者:白開水
閱讀人數:13798人 張貼日期:2024-02-17 09:00:00
3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長阿含經》:四法至上 】

在《長阿含經》裡有一段經文說「四法至上」,意思是有四種佛法,對於吾人的生活至為重要。

所謂「四法最上」,有四點說明:

第一、布施者得福:

談到布施,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布施是給人,其實布施最大的受惠者是自己。布施如播種,日後必有收成。布施是世間最有保障的投資,不管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就能得到福報,所以又稱為「種福田」。

佛教有謂「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又說「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其實不管是聖賢、父母、貧病,只要誠心布施,都是無上的福田。布施表示自己富有,一個人如果天天仰賴別人,接受別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貧窮、不足,所以人要歡喜布施,越是喜捨布施,就越有福報。

第二:慈心者無怨:

佛教以慈悲為本,所以又稱為慈悲之教。慈悲之心是一切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是人性光輝的流露,慈悲如良藥,可以醫療瞋恚之病,人與人之間所以紛爭不斷,國與國之間所以戰爭連連,都是起於瞋心。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如果我們待人接物、講話行事,都能存著一顆慈悲之心,不但不會樹敵,自己也會心甘情願,無怨無尤,因為「一人慈悲,眾皆伴侶;萬人慈悲,法界一如。





第三、為善者銷惡:

經云:「凡夫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凡人一旦造下善惡業因,必然招感相應的善惡果報,所以說: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

但是佛教有一個了不起的法門,就是透過懺悔行善,多聚善緣,可以使惡報由重轉輕;或者讓善緣增多,善力加強,可令善果快速成熟,使惡緣的力量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沖淡惡果的鹹味。又如一田秧苗,只要不斷的施肥灌溉,當秧苗長大茁壯,底下縱有一些稗草,也起不了作用。

所以有了罪業不可怕,重要的是多做善事功德;有了善因善緣,一樣可以銷融惡業。

第四、離欲者無惱:

世間上的人每天種種營求,都是為了追求五欲六塵之樂。但是「欲海難填」,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所以欲望愈多,煩惱也愈多。甚至有時在追求欲樂的同時,已經造下了罪業的苦果,因此世間的五欲之樂,只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為「欲樂」有染污性、有短暫性、有不確定性。

自古以來聖賢都教誡大家不可以縱欲,佛教雖然不完全要人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導,欲海波瀾,需要導之以正,所以應該追求「善法欲」,遠離「污染欲」。



當我們離開不當的染污欲,也就等於遠離了煩惱束縛,那是何等的解脫自在呢?

摘錄《星雲法語 6 做人四原則 卷一  四法最上》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