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菩薩道的修行:吃飯也能修行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978人 張貼日期:2024-01-04 08:0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佛道-菩薩道的修行:
 
維摩詰居士- 教導大迦葉 連吃飯乞食 也能修行.
且看如何修行-自利利他.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
 
 
大迦葉,你有慈悲心但卻未有普及一切眾生哩。你避開到富人區乞食,喜歡到貧民區求施捨,這是慈悲的分別心。迦葉,你應保持平等看待一切的原則,有次序地輪流到各區行乞。
 
 
畢竟比丘行乞非為自己吃飯,而是為証法身以養色身;比丘行乞是以去掉五蘊和合之心,這樣即使終日在取摶食,卻也在修涅槃之境;
 
 
比丘行乞是為証不染不受的法性,才接受眾生的食物供養;
<< 色身- 吃飯,而色身是-色受想行識-合和體,這是靠修行而驗證>
吃飯僅能滿足-色身, 尚有四種心法要維持平衡成長.這是算靈糧,修持法性身>>
 
色:
比丘行乞要是心持空相,自然不會分辯富里窮巷,也就沒有貧富愛憎的取捨了;對所見到的世間形色,如無所見的盲人,不作美醜的分別;
 
聲:
對所聽聞的一切聲响,不作主觀上的分别,自然不會循聲流轉;
 

對所嗅到的一切氣味,不作香氣臭氣的取捨分别,自然皆如同清風拂面一般自在安然;
 

對嘗到的一切滋味,不隨自己的主觀去分别,則酸甜苦辣各隨自性,與你無關
 
觸:
對所受到冷暖澀滑等觸覺,不生苦樂等分别感受,則如同已得漏盡智、無生智。
 
法:
深知世間一切事物如幻非實,不過是造作而有的假相,便能做到事不碍理,理又不碍事了。明白法皆從因缘生,不是自性生,也即無他生,故真如法性本自不然不生不滅,既本來並無此事,现在又怎麼會有彼事滅呢?况且法性包容一切,又怎麼只含富而不含貧呢?
 
 
迦葉啊,如果能不刻意放棄八邪,即能隨順法性,不捨入邪而入八解脱,因八正八邪不二平等,故能以邪相入於正法;又倘抱著以一種食而遍施一切眾生的心情,即應當會有這樣的思維:上供三寶諸佛,下施四生賢聖,懷著這樣平等心乞食、進食,那你自然不會只拘泥於貧人施食,那還有選貧選富等紛紛擾擾的煩惱現象呢?既無紛擾煩惱的現象,又哪裏有煩惱可離、可斷呢?比丘行乞能作無碍觀食,則终日食而终日定,無須故意作出定入定的分别了。



比丘乞食非為使世間壽命長,亦非為入住涅槃,故對於供養的施主,不會因給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會因給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更不會有利益上的損失與得著的。能够無大小損益之平等觀,乃是入佛道的正當之途,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而非聲聞道。迦葉啊,雖然你捨富乞貧欲為貧人植福,但福性無常,終歸於空,只有行平等乞食的態度,才不辜負人們的布施哩﹗』世尊,我聽到維摩詰這一番話的時候,真正聞所未聞,得未曾有,即刻對所有菩薩產生了敬慕之心,更這麼想:這位在家的大士,辯才智慧如此超卓,聽他的教導,還有誰不能發佛覺心呢?從那時起,我不再勸人行聲聞乘和獨覺乘,只推介大乘了。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問疾的任務哩。
 
不斷八邪­ 而是不執取.心流本是不生不滅-恆常存. 現象是生滅相狀.
所以生福德性的心,不生福德相.因為施者,受者,與物 皆是一直是生滅的法性-
僅有作用,無得常駐性. 要依-覺,與智慧 持受而行.內心勿羸弱與停滯.
因為空相.我們會住-駐於安樂,而貪著樂逸鬆懈.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八正道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