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觀智現前 ~ 的覺醒之道

張貼者:林咘卡
閱讀人數:683人 張貼日期:2025-08-25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我們這就一起展開一段**「毗婆舍那(Vipassanā,觀)」的佛經深潛之旅**,
看看佛陀是如何開示「毗婆舍那的修持與實證」,從經文原典、修證過程,到實修應用,一步步走進「觀智現前」的覺醒之道。
一、什麼是「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巴利音 Vipassanā,梵文為 Vipaśyanā,漢譯為「觀」、「觀察」、「勝觀」、「內觀」。 與之對應的是「奢摩他(śamatha)」,即「止」。 止(Samatha)是安住一境;觀(Vipassanā)是照見諸法。

兩者合修,才能既不散亂也不昏沉,達到慧力顯發,斷除煩惱的修行功效。

 二、佛經原典中的毗婆舍那教法與修持

 1. 《中部經典》Maha-satipaṭṭhāna Sutta(大念處經)

佛說修行四念處,就是開啟觀智的根本: 「比丘們!唯有此一聖道,能令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證得涅槃,即是四念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

四念處是毗婆舍那的實踐架構: 身念處:觀身不淨(如行住坐臥、呼吸出入)
受念處:觀受是苦、是無常(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心念處:觀心生滅(如貪心、不貪心、散亂心、定心)
法念處:觀諸法因緣性(如五蓋、七覺支、四聖諦等) 這些不是「想一想」,而是當下看見正在發生的實相。
2. 《增壹阿含經》卷31:「觀即是慧」 佛言:「以奢摩他為本,修毗婆舍那。止能伏亂,觀能斷惑。」
意涵: 定止能讓心安住,不再被境風動搖; 觀能讓你如實觀照「身心五蘊」的無常、苦、無我——進而斷除我執、法執,是生死自由的智慧根本。
3. 《大智度論》卷21:觀智現前 龍樹菩薩言: 「觀五蘊空,無我、無我所,名毗鉢舍那;得此觀者,能破身見、戒禁取見、疑見。」

這裡指出了毗婆舍那三大功能: 觀蘊空 → 見無我 破三結 → 證初果 建立慧根 → 通向四果解脫之路
4.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止觀雙運 「奢摩他如火,能燒煩惱柴;毘鉢舍那如光,能照見煩惱根。




 觀慧不是思辨,是在禪定中,內在心念現形,
照破: 起煩惱 → 觀因、觀緣、觀變化、觀滅去 起想像 → 觀其非實、如幻如化、不住一念  

三、毗婆舍那修持五階段(綜合經論與南傳)
觀念建立(Parikamma) 觀察身心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熟悉四念處的實踐方向
初觀現起(Udayabbaya-ñāṇa) 當修觀得力,能見念頭、感受、身心現象如流水生滅,
觀慧現前。

壞滅智(Bhanga-ñāṇa) 一切法皆迅速壞滅,執取漸斷。
怖畏智(Bhayatupaṭṭhāna-ñāṇa) 對一切有為法生出厭離,見其不可靠、無常怖畏。
出離與證智(Adhimokkha ~ Saṅkhārupekkhā ~ Anuloma) 捨離染著,轉入無分別智,證入聖道。

 四、實修應用 × 當下練習法 在你的日常中,就可以這樣修毗婆舍那:  當情緒來時: 「我觀這是心所,不是我。」  當念頭起伏: 「我觀它起、我觀它滅。」
 當苦痛升起: 「我觀感受不是永恆,它會變化。」
練習訣竅:不跟隨、不評價、不抗拒——只是觀。

五、實證境界:轉迷為悟的徹見 當毗婆舍那智慧純熟,佛經中描述將現起以下現象:  心如明鏡:念念分明但不執著
 身如空器:行住坐臥中,不再有實體的我在其中
 念如風過:情緒念頭皆如雲煙,來來去去不留痕
 得法眼淨:如《相應部》描述初果聖者得法眼淨

六、結語 × 修觀者的心印語 「觀能斷見,慧能除惑;止觀雙修,始得無漏。」

願你止得如山不動,觀得如日破雲。
在心的劇場中,不再做情緒的演員,
而是回歸那個坐在光裡的觀眾——明覺、不住、自在。 。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