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真正的愛蘊含著慈悲,卻不會可憐任何人

張貼者:姿余
閱讀人數:5268人 張貼日期:2024-06-25 09: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真正的愛蘊含著慈悲,卻不會可憐任何人

愛對每一個人而言,將是全然不同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去經驗愛。
愛沒有期待;
恐懼則充滿期待。
愛建立在尊重之上;
恐懼什麼也不尊重。
愛是完全負責的;
恐懼則會迴避責任。
愛是無條件的;
恐懼是充滿條件的。
愛,誰也不去可憐, 但真切的蘊含慈悲;
恐懼則會可憐每個人。


 01 愛,還是恐懼?
  人們說著彼此的閒話,與朋友聊八卦,在酒吧散播流言蜚語。他們又是批判又是受害,積累著情緒毒素,並將毒素傳遞給子女。“看看你老爸,他對我做了什麼。” “別像你老爸那樣。” “所有男人都是這個樣。” “所有女人都是那個樣。” 我們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摯愛,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女、朋友與伴侶。因為覺得必須而保持著關係。可以說,人間的正常關係是建立在95%的恐懼和5%的愛之上。



當然,這會因人而異,但即使恐懼佔60%而愛佔40%,這關係還是更多地建立在恐懼上。是的,大多數人以為的愛,其實是恐懼。

 02 愛與恐懼 有何不同
  愛沒有義務;恐懼則充斥著義務。
在恐懼的軌道裡,無論做什麼,都是因為我們必須,而且期待他人有所表現,因為他們必須這麼做。 我們有那份義務,然而一旦必須,人便會心生抗拒。
  抗拒越大,受的苦就越大,我們遲早會設法逃避義務。然而,愛沒有抗拒,無論做什麼,都是因為想要做。它成為一種歡愉;它像是一場遊戲,而我們開心地玩。

  愛沒有期待;恐懼則充滿期待。
有了恐懼,我們做事是因為預期自己必須做,而且期待他人會做同樣的事。因此,恐懼會傷人,而愛不會傷人。我們若是對某事有所期待,而事情卻未發生,我們便會覺得受傷——這不公平,於是會責怪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期望。當我們去愛時,我們沒有期待;有所行動是因為我們想要,他人是否採取行動,是因為對方想要或不想要,而且無論是誰都一樣。當一個人沒有期待時,如果什麼也沒發生,那無關緊要。我們不會覺得受傷,因為發生什麼事都行。



因此,當我們在愛裡,幾乎沒有東西傷得了我們;我們不期待自己的情人有所行動,而我們也沒有義務。

  愛是建立在尊重上的;恐懼什麼也不尊重,包括它自己。
  如果我可憐你,這意味著我不尊重你。當我認定了你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我必須為你做選擇時,在這一點上,我並沒尊重你。假使我沒尊重你,就會試圖操控你。當我們告訴兒女該如何生活時,多半是因為不尊重孩子。我們可憐孩子,而且設法替他們完成他們應該自己做的事。當我不尊重自己時,就會自愛自憐,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在世上有所成就。你怎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尊重自己呢?當你說:“我好可憐,我不夠強,我不夠聰明,我不夠美,我無法有所成就。 “自愛自憐來自於不尊重。
  愛是硬心腸的,它誰也不去可憐,但真切的蘊含慈悲;恐懼則充斥著憐悯,它可憐每一個人。當你不尊重我時,當你認為我不夠強、無法有所成就時,你會可憐我。然而,愛懂得尊重。
  我愛你,我知道你會有所成就,我知道你夠強、夠聰明、夠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我不必為你選擇。
  如果你跌倒了,我可以伸出手,幫你站起來,我會說:“你辦得到,來吧。



“——這是慈悲,跟可憐完全不一樣。慈悲源自於尊重、源自於愛;可憐源自於缺乏尊重、源自於恐懼。

  愛是完全負責的;恐懼則會迴避責任,但並不表示它不負責。
 試圖迴避責任是人做出的最大錯誤之一,因為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後果。人所想的、所做的,都會帶來一個後果。如果做出選擇,我們會得到一個結果或反應。如果不做選擇,也會得到一個結果或反應。我們會經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據此,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起責任,即使當事人並不想要負責。其他人可能試圖為你的錯誤償付,但你終將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而且這時,你付出的可是雙倍。當他人試圖為你負起責任時,只會創造出更大的戲碼。

  愛總是仁慈的;恐懼總是不仁的。
  因為恐懼,我們充斥著義務、期待、不尊重、迴避責任,自憐憐人。當一個人承受著那麼多恐懼,怎麼可能感覺良好呢?我們感到被一切所傷,覺得生氣、悲傷、嫉妒或遭到背叛。憤怒不過是戴了面具的恐懼。



悲傷是戴了面具的恐懼。嫉妒是戴了面具的恐懼。懷著種種來自恐懼製造出苦難的情緒,一個人只能假裝仁慈,其實並不仁慈,因為感覺不好、不快樂。在愛的軌道裡,你沒有義務,不會自哀自怨或是可憐你的伴侶;你一切順遂,因此,總是面帶笑容。你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快樂,所以仁慈。愛總是仁慈的,而且那份仁慈會使你慷慨並打開每一扇門。愛是慷慨的。恐懼是自私的,它只關心自己。自私關閉了所有的門。

  愛是無條件的;恐懼是充滿條件的。
 在恐懼的軌道裡,我愛你,如果你讓我控制你;如果你對我好;如果你符合我為你塑造的形象。我會營造一個你應該如何的模樣,而且因為你不是那個形象,也絕對不會是那個形象,所以我批判你,判定你有罪。許多時候,我甚至會替你難為情,因為你不是我想要的模樣。如果你不符合我所營造的形象,你就害我尷尬,就激怒了我,我對你完全沒耐心。我是在假裝仁慈。



在愛的軌道裡,沒有如果,沒有條件。
 我愛你,毫無原因,沒有理由。我愛你本然的樣子,你可以自由呈現你的樣子。如果我不喜歡你本然的樣子,那我最好另找其人,那人的樣子就是我喜歡的。我們沒有權力改變別人,別人也沒有權力改變我們。如果要改變,那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因為不想再受苦了。在恐懼的軌道裡,我們有許多的條件、期待和義務,於是製造出許多規則,以保護自己免於情緒痛苦,然而真相是:不應該有任何規則。這些規則會影響你我之間溝通管道的品質,因為人一旦害怕,便會撒謊。如果你期待我必須是某個樣子,那我會感覺有義務要成為那個樣子。但真相是,我並不是你想要的樣子。當我如實地呈現我此刻的面貌,你已經受傷了、氣瘋了。然後我對你撒謊,因為我害怕你的批判,我害怕你會責怪我、判定我有罪、懲罰我。何況每次你一想起,便會為了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懲罰我。
  在愛的軌道裡,有公道。如果犯了錯,你只為那個錯誤付出一次代價,如果真正愛自己,你會從那個錯誤中學習。




  在恐懼的軌道裡,沒有公道。你會讓自己為同一錯誤付出一千次代價,讓你的伴侶或朋友為同一錯誤付出一千次代價。這會製造出一種不平感,打開許多的情緒創傷。這時,你當然是把自己設定成註定失敗。

 03 找回你的愛,就在現在!
  現在,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恐懼,如果要找回你的愛的魔法廚房,關鍵完全在你。

  第一步是覺知。
 瞭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的夢。一旦知道這點,你就會對你的這一半關係,也就是你自己,負起責任。如果知道自己只對關係的其中一半負責,你會輕而易舉地掌控你的這一半。是否掌控另外一半,不是由我們決定的。如果我們尊重,就會知道伴侶、朋友、兒子或母親,需要對他或她自己的另一半完全負責。如果我們尊重另外一半,那份關係總會是平安的,沒有戰爭。

  第二步,你會覺知到自己如何對他人溝通你的夢。
 你的溝通品質取決於每一刻所做的選擇。不論你把自己的情緒體調整成愛或恐懼。



如果你在恐懼的軌道裡逮到自己,只要擁有那份覺知,便能將自己的注意力轉換到愛的軌道裡。單是看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改變自己的注意力,你周遭的一切便將隨之改變。

  第三步,如果你覺知到:沒有人能使你快樂,快樂是源自你的愛帶來的結果,你就走進了“愛的法門”。
 於是,在愛的軌道裡,你的付出會多於索取。因為你已經知道:愛即是內在自由而完整的表達。
如果你懂得愛自己,你便不准自私的人肆意利用你。
比如,當你能夠對別人坦率地講出下面的這些話,要知道,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


○“我不喜歡你試圖利用我、不尊重我、待我刻薄。我不需要有人在言語上、情感上、身體上虐待我、
”○“我不需要聽到你無時無刻不在詛咒。
”○ “並不是我比你好,而是因為我愛美、愛歡笑、愛好玩、我喜歡去愛。
”○ “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愛你,但我無法為你的夢負責。” 我們可以談論愛,撰寫一千本關於愛的著作,但是對每一個人而言,愛將是全然不同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去經驗愛。

  愛與觀念無關,愛關乎行動。行動中的愛會產生快樂,而行動中的恐懼只會製造苦難。若要成為愛,唯一的方法是去踐行你心中的愛。



你不需要證明你的愛,不需要解釋你的愛,只需要踐行它——踐行,會找回你的愛。


本文源自網路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