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保健文章

胃脹氣怎麼辦?

張貼者:🛂玉芬
閱讀人數:17398人 張貼日期:2020-04-14 13:44:25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胃脹氣怎麼辦?中醫3種穴位按摩幫你消氣
作者 / 蘇立雯
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的小文,每天處於緊張忙碌的狀態,加上輪班制度,上班時間不定,經常有一餐沒一餐的,不然就是吃得很快很趕。雖然以前就偶爾感到腹痛或胃脹,但大多忍忍就沒事,倒也不以為意。一直到最近發作頻率越來越高,有時早餐吃完就可以脹著一整天,有時甚至脹到很痛,影響工作表現,才讓她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肚子脹氣好難受!」「沒吃什麼東西就有凸起的小腹真討厭!」可說是現代不少上班族的真實寫照,隨著生活步調加快、工作壓力大,加上飲食習慣差,腸胃不好,動不動脹氣、打嗝、放屁的人也越來越多,究竟這些令人尷尬的「鳥氣」,是怎麼來的呢?容易脹氣的人,又該怎麼做來減低脹氣發作的頻率、減緩它帶來的不適呢?(推薦閱讀:吃酸梅、塗萬金油… 這些偏方可以消除胃脹氣嗎?)

就是這些壞習慣 讓你養出一肚子氣

1.長期不佳的進食習慣:
大人總是告誡小孩:「吃飯細嚼慢嚥,不要邊吃邊說話」,然而自己卻常常做不到。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三餐只好狼吞虎嚥;為了和同事社交得炒熱氣氛,逼不得已才必須邊吃邊說話。因為這些看似合理的藉口,無辜的腸胃就這樣被你自己搞壞了,邊吃邊說話,會讓人不自覺地吞下很多空氣,吃飯狼吞虎嚥更會加重胃脹氣。

此外很多人不愛喝水,非要渴到不行了才一下子大口猛灌,這種喝水方式不但容易把空氣直接灌進肚子引起脹氣,喝進去的水也會馬上變成小便,身體根本沒留住所需的水分。

2.吃太多易產氣的食物:
有些食物如豆類、奶類、高纖食物等,因無法完全被腸道消化,經腸道細菌處理後,容易發酵產生氣體,使腸內氣體增加,提高脹氣發生率。然而個人體質不同,同樣一種食物不見得每個人吃了都會脹氣。建議可依照自身經驗,若發現吃某些食物特別容易脹氣,就應儘量避開。以下提供較易產氣的食物名單,供大家參考。

澱粉類:豆類(豆腐、豆漿、豆皮、豆乾、黃豆、紅豆、綠豆、花生、薏仁)、根莖類(地瓜、馬鈴薯、芋頭)、糯米類、小麥類的再製品(麵食、麵包、餅皮)。
蔬菜類:花椰菜、韭菜、高麗菜、洋蔥、大蒜、海帶(海草、昆布、海藻、紫菜)、菇類(香菇、金針菇、杏鮑菇、蘑菇、木耳)。




刺激性飲料:含氣碳酸飲料、酒類。
高糖高油脂食品:如油炸食物、甜食、蛋糕、餅乾、麵包等。因其消化時間長,停留腸道時間久,容易產生更多氣體。
奶類、奶製品:亞洲人腸道較缺乏消化乳糖的酵素,因此部分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喝到牛奶會容易引發脹氣或腹瀉。


3.患有腸胃系統疾病:
不同脹氣部位,其實反映出不同的身體警訊。上腹部的脹氣,反映了胃部問題,如胃部功能受損,典型消化不良,進食後出現不適的胃炎、胃潰瘍等;下腹部的脹氣,則反映了腸道問題,如排便不通暢,腸道內堆積過多糞便的便秘型脹氣。

因此若本身有已知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燥症、長期便秘、膽囊疾患等方面疾病,容易增加並累積腸胃內氣體,引發脹氣。此時應先針對疾病處理,才有辦法一併改善脹氣情況。(推薦閱讀:消化不良、胃脹氣、胃酸過多? 潘懷宗老師傳授「生活護胃法」!)

中醫治胃脹 調理中焦顧全身
中醫治療胃脹氣,多從調理中焦,也就是中醫說的脾胃系統下手。中醫的脾胃,不單指解剖學上的實質器官,而是包含整個消化道系統,因此只要脾胃機能恢復,腸道功能自然提升,胃部不適或脹氣的症狀也會跟著減少許多。

脾胃機能出問題,可大致分成「陽虛」和「陰虛」兩個方向:

陽虛型,好比體內的能量和溫度不夠,不論是工作上的勞力還勞心,其實都會造成身體的耗損,一但耗損太多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程度,便會使整體的體機能下降。此外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或有些女性為了愛美而減肥節食,都會導致脾胃虛寒、溫度下降,或使身體缺乏最低需求的基本熱量和營養物質,長期下來破壞腸胃道系統的正常運作,腸胃道系統的運作一但受影響,脹氣、泛酸、排便不順等問題自然跑出來。




陰虛型,則好比脾胃的津液不足,中醫認為胃是喜濕潤而怕乾燥的臟腑,一但失去津液潤養,便會影響原本容納食物和消化的功能,而出現脹氣、胃痛、食慾差等症狀。太過乾燥的天氣容易誘發森林大火,同樣道理,胃太乾燥也會燒出胃火,胃火不減,則惡性循環加重原本乾燥的情況。此外負面情緒、易怒、壓力、失眠,或過食烤炸辛辣等易上火的食物,也都是加重火氣的重要因素,因此中醫治胃,不單重視脾胃本身,也重視體內五臟六腑的平衡狀態。
透過中藥針對個人體質差異,給予不同方向的治療,患者胃脹氣的毛病多能有明顯進步。然而多數腸胃病的養成都非一時,而是歸於長期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因此患者若想獲得持久根本的改善,除了要認真規律地服藥,也要配合找出自身飲食或生活習慣的不正確處,下定決心地從頭改變起才是更重要的不二法門。

穴位按摩 緩解胃脹氣


中脘穴:胃上方,肚臍上4寸。
天樞穴:肚臍左右旁開2寸。
關元穴:肚臍下4寸。
以此4個穴位為基準,順時針畫圓按摩腹部,可幫助強化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及消除便秘。



太白穴:第一跖骨頭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公孫穴: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從太白穴一路延掌內側按摩至公孫穴,可調整人體脾胃功能,減緩消化不良,腹部脹氣或疼痛。









內關穴:手掌向上,腕關節微彎,從靠近手掌處的第一條橫紋直上2寸。
(本文作者為林口悅兒親子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蘇立雯)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