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積功累徳,增福報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841人 張貼日期:2024-03-31 08:0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陰德,就是行善而不為人知。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傳統美德可能就源於此吧。有陰德的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行善出於至誠,不是為了做善人而行善,沒有期望獲得福報的念頭,默默無聞,堅持不懈的時時處處行善,這才是真的積陰德,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福報。

反之,行善而為人知就是陽善了。行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點善事便大肆宣揚、沽名釣譽,使名譽超過了實得而浪得虛名,那麼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多遭橫禍。

古訓言:「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創造好的榮譽、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陰德。如袁了凡的改變命運,不就是由積陰德而來的嗎?所以要改變命運,就看你如何積陰德了。

“平時多積德,福報自然來”。這裏講的德就是陽善和陰德。《了凡四訓》解說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為人們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善則是做好事讓人們知道,得到群眾的稱讚而享有盛名。





    對於陰德,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積陰德是「給人」,但不為人所知,是「為人」但不為人所明,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

    一個人處處事事都可以積陰德:

    有“出錢”做善事積陰德的,如:開設醫院、創辦學校、建養老院、辦孤兒院、贈醫施藥、造橋修路、設燈照路、賑濟饑荒、施衣濟寒、創修寺院、印造經文、捐印善書、買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錢”能做的善事積陰德,如:慈悲戒殺,替人隱惡揚善,息除是非爭端,原諒別人過犯,宣揚善德,撿除擋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橋補路,文明禮讓。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孝敬老人,扶傷殘人士過馬路或上下車,讓座位給孕婦或老人,路見病危、盡力救護,出言語安慰病危或輕生之人,鼓勵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節義,助人骨肉團聚,講經史談道義而化導奸頑愚昧,勸人棄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過錯,憐人之孤貧,勸人信因果,種福因,敬惜字紙,勿使汙褻,施恩於人,勿求報謝,獻血救人,諸如此等都是積陰德。

由此可知,“積陰德”不一定要“出錢”,最要緊的,是要“出心”去做!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雲:“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陰德就如播種,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

   《太上感應篇》說:“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無可衡量的大功德。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雲“無相佈施”也。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裏的“余慶”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後世子孫。因此,司馬光在家訓中曾說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在歷史上,一人行善積德,惠及子孫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為例,他們的子孫後代經歷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們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為人知就是陽善了。行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點善事便大肆宣揚、沽名釣譽,使名譽超過了實得而浪得虛名,那麼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多遭橫禍。。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