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佛教經典(佛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華嚴) 六會他化自在天 (第 34~39 卷)

張貼者:茱茱
閱讀人數:3491人 張貼日期:2019-11-15 10:56:08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華嚴) 六會他化自在天 (第 34~39卷)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恆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捨;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 底、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上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毘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缽 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焰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揀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瞭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諸地妙義趣,  此眾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眾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希有難。
  微細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眾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捨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
  此眾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眾集善淨思念,捨離愚癡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隨他教;然有其餘劣解眾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雖此眾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抉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數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善哉佛子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字母攝,  如是佛法依於地。」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
  念持清淨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飢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眾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並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佛子當承諸佛力,  開此法王最勝藏,
  諸地廣智勝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說。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雖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聞,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聞如是義。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眾生故。」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淨信故而說頌曰: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恆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住。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跡,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慈悲及願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圓滿心,  智行非慮境。
  是境界難見,  可知不可說,
  佛力故開演,  汝等應敬受。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我今但略說,  真實義無餘。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諭字相應。
  無量佛神力,  咸來入我身,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

第一地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鬥 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寶心無厭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諂誑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如來家故,不捨菩薩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從兜率天宮沒、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 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瞭,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唸唸中隨一切眾生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恆造諸趣受生因緣,貪、恚、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



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諸眾生不覺不知。』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 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像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份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眾生法,以前二攝攝取眾生,謂佈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若人集眾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淨一切智力,  及以無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群生眾,
  為得大慈悲,  及轉勝法輪,
  嚴淨佛國土,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遠離於鬥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智慧,
  此處我當得,  憶念生歡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眾威德。
  以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常行大慈愍,  恆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修行波羅蜜,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污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樂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修善無厭足,  轉求增勝道,
  如是好樂法,  功德義相應。
  恆起大願心,  願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願,  修行最勝行,
  成熟諸群生,  嚴淨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遍,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處,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虛空與眾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盡,
  彼諸若有盡,  我願方始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復然。』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如是苦眾生,  我今應救脫。』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車,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鍊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利諸商眾。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眾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 己國王位,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若自在願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地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  踴住虛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噁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 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慾,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復作是念:『一切眾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如是方便,菩薩當學。』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瞭。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是念言:『眾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我應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鬥 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為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捨,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慾稠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我當於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慾重械之所繫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於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佛子!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捨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畜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眾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第三地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
  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眾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
  為欲利益諸群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
  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間;住悲、喜、捨亦復如是。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同於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雲;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眾生心。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別,皆能憶念。此菩薩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業而去。若彼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眾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缽 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



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稱兩不減,轉更明淨。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眾生捨離貪慾。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清淨安住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淨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觀諸有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恆熾然,  無始時來不休息。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惱。
  見佛智已愍眾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恆受苦,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應救彼勤精進。
  將求智慧益眾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為尊重。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為難,  但以聞法為最難。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為求法故不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淨,  如鍊真金體無減。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眾,
  令捨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願力復過是。
  一切眾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第四地

  佛子聞此廣大行,  可樂深妙殊勝地,
  心皆踴悅大歡喜,  普散眾華供養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動,
  一切天女咸歡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養佛,
  讚言:「佛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勝行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  後地決定無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樂聞!」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願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道非道精進。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鍊治真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焰慧地。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菩薩已淨第三地,  次觀眾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始登焰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愛皆除遣。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為度眾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眾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捨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住此焰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此地菩薩人中勝,  供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眾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焰天王,  於法自在眾所尊,
  普化群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已宣說。」

第五地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踴躍住虛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遍。
  天諸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慢黑闇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虛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虛妄、貪著,斷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捨,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恆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 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健不退入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淨戒為香禪塗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諦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虛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眾生求佛智。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闇愛纏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愛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湑闕明導。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眾生,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眾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眾病悉令愈。
  文詞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眾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眾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六地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寶,
  華鬘瓔珞及幢幡,  寶蓋塗香咸供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慾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恆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以毘琉 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映蔽。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遍興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琉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第七地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寶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群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普供除憂煩惱者。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此菩薩於唸唸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唸唸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毘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 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唸唸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金剛藏菩薩言:

「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迴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禪三昧、三摩缽 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唸唸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金剛藏菩薩言:

「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唸唸入,亦唸唸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雖眷屬圍遶,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潦。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德,  菩薩以此昇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焰,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昇七地。
  觀察此法得明瞭,  廣為群迷興利益,
  入眾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群生。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迴向佛菩提,  唸唸成就波羅蜜。
  發心迴向是佈施,  滅惑為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忍受無生名般若,  迴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此地難過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為總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逾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此地雖超諸惑眾,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世間所有眾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瞭,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故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為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寶莊嚴金。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群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地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並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脩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毘捨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抉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佛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恆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恆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



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尊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恆慈愍,  智慧廣大等虛空,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恆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渡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以本願力蒙勸導,  歎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焰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遍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寶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遍。
  譬如日月住虛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虛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恆侍衛。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第九地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眾生獲安樂。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踴在虛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眾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遍,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是時眾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讚歎: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虛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不離一剎詣眾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谷響無不應。
  若有眾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譬如幻師作眾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讚佛已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眾淨,  願說九地所行道!」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三聚差別稠林。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淨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又知諸解軟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 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諸處門相、堅實難治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業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癡愛希求續有相、欲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隨眾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習相、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實非實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捨不定相。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瞭說。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恆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恆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闇皆令息滅。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祕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若欲知諸眾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眾相。
  煩惱無邊恆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生惑見恆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共俱心並生,  常相羈繫不斷絕。
  但唯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恆相續。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眾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寶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澍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眾雨。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群生,
  如雲廣佈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毛端佛眾無有數,  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十方無量諸眾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捨,  入深寂滅智解脫。
  供養諸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妙寶冠,
  復使眾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眾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已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第十地

  淨居天眾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踴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眾,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  普熏眾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與天眾,  無量億數在虛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天諸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讚歎: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暗,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或見如來具眾相,  轉於無上正法輪,
  或見遊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或現住於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槃,  普使十方無不睹 。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於大眾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於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相。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無量無邊天女眾,  種種言音稱讚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即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眾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真佛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願聰慧者為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毘琉 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瑙 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於臍 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從左右脅 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脩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右遶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遶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匝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遶,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遍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遶,示現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又入如來祕密處,所謂:身祕密、語祕密、心祕密、時非時思量祕密、授菩薩記祕密、攝眾生祕密、種種乘祕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祕密、業所作祕密、得菩提行祕密,如是等皆如實知。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遍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澍 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澍 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於一念間一時澍 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法雲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間,能於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為汝說其譬諭。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餘不重受。佛子!於汝意云何?此諸眾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無量耶?」

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

金剛藏菩薩言:

「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爾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諭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遍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澍 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是故此地名為:法雲。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眾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於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於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於中世界悉得明現。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眾生無所嬈害。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恆河沙數華奩 、香篋、鬘蓋、幢幡,周遍十方,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唸唸中,周遍十方,歎佛功德。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遍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遍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眾生無所惱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遍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或於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於自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佛身現己國土,或於己國土而現佛身。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梵天、淨居、摩醯首羅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眾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眾聞其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於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於億劫說不能盡。又於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復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眾悉見其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眾會各在本處。時,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

金剛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

「佛子!若菩薩修此三昧,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恆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

「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金剛藏言:

「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復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餘者無量;此法雲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為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增勝,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真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寶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餘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眾生乃至入於一切智智,餘智光明無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別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遍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 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 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脩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 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湧、遍湧、等遍湧,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眾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幢幡、繒蓋。奏天妓樂,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讚一切智地所有功德。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悉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眾會悉等,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恆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眾生發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眾生發大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眾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戒聞具足念眾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眾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恆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遶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眾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即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眾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一切化用大威力,  諸佛加持微細智,
  祕密劫數毛道等,  皆能如實而觀察。
  受生捨俗成正道,  轉妙法輪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  及所未說皆能了。
  菩薩住此法雲地,  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  此地受法亦復然。
  十方無量諸眾生,  悉得聞持持佛法,
  於一佛所所聞法,  過於彼數無有量。
  以昔智願威神力,  一念普遍十方土,
  澍甘露雨滅煩惱,  是故佛說名法雲。
  神通示現遍十方,  超出人天世間境,
  復過是數無量億,  世智思惟必迷悶。
  一舉足量智功德,  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眾生,  及以聲聞辟支佛。
  此地菩薩供養佛,  十方國土悉周遍,
  亦供現前諸聖眾,  具足莊嚴佛功德。
  住於此地復為說,  三世法界無礙智,
  眾生國土悉亦然,  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  能示眾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  此光滅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  善能演說三乘法,
  無量三昧一念得,  所見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說,  若欲廣說不可盡。
  如是諸地佛智中,  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藝業不可盡,  譬如雪山集眾藥;
  二地戒聞如香山;  三如鞞陀發妙華;
  焰慧道寶無有盡,  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乾;  六如馬耳具眾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  八地自在如輪圍;
  九如計都集無礙;  十如須彌具眾德。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寶漸清淨。
  十方國土碎為塵,  可於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  億劫說此不可盡。」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