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談無我(之3)

張貼者:Allan
閱讀人數:4348人 張貼日期:2021-06-07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阿含經上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又說「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原始佛教的一切法指的是五蘊的身心,緣起無我指的一切法就是指五蘊的世間沒有一永恆、不變、主宰的「我」,這是經過觀察實証的結論。但後期大乘佛法一切法的詮釋對象已擴大為宇宙萬事萬物,有以緣起性空、假必依實虛妄唯識、如來藏識等來詮釋諸法,此時的諸法已是指包含五蘊身心的宇宙萬物。但,這其實是有盲點的,以槓桿原理為例,有人說只要給一個支撐點,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一樣是有盲點的。將五蘊世間的緣起無我外推去詮釋宇宙萬物一樣,有其驗証上的盲點。所以有關於這類的問題,世尊的基本態度一向是視為「無記」不作任何評論。

雖然現觀緣起、証無我,最能徹底破除無明斷欲貪,得慧解脫、心解脫,但証無我並不是唯一的滅苦之道。大乘佛法各宗派一樣有各自的法門破無明斷欲貪,雖然肯定現象的五蘊無我是佛法的核心,更是大乘佛法的基本見地,但因大乘佛法對「滅境」、「涅槃」的定義與詮釋不同,也就是對滅苦解脫生死之後的境界及宇宙萬物的本質詮釋不同,所以破無明、斷欲貪的方法也就不同。但滅苦解脫生死輪迴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



所以就大乘佛教的行者而言,無論是信仰為何?無論五蘊之外的宇宙萬物是否有「大我」的存在?無論「自我」的論述為何?之所以皆不礙滅苦之道,是因為無論是「自我」或「無我」都不會苦。有執取才會苦!只要信受五蘊無我不應執取即可,重點是在斷除對娑婆世界的渴愛執取,進而調伏欲貪、斷欲貪、滅苦。

大乘佛法空宗的般若性空學派是將五蘊無我,擴大到萬物諸法無我即法空的思想,以一切法緣起空無自性來含攝五蘊無我的思想而滅苦。如禪宗所謂的「污染」就是於諸法空性中生起「實在感」,於單純的五蘊活動中生起「我」及「我所」,才會引生苦,只要不「污染」就不會執取,就不會苦。是依循原始佛法的五蘊無我義,只是趣入的方法不同。
  有宗的唯識學派則視一切法虛妄,唯識所現,真常唯心系則認為一切法皆是源於如來藏心,密教則是以諸法皆為大日如來的等流身,用以建立自心是佛、本來佛等,雖然認為「阿賴耶識、如來藏」等永恆的自我是不生滅的,但更明白指示眾生,生命五蘊的本質本來就是無苦,苦是因錯誤的見解與執取所造成的,苦是自作自受的。且視無常的世間是虛幻不實的,是不應執取,也無法執取的,執取只是白受苦而已!淨土法門則以信受彌陀救度,「靈識」得以念佛往生極樂淨土乃至成佛,仍是以願生心及阿彌陀佛必然的救度來斷除對娑婆世界的欲貪而滅苦。
  雖然大乘各學派有各自「自我」的論述,但滅苦仍是大乘佛法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凡夫對五蘊的我執轉化為大乘佛菩薩的「大我」意識,雖不是直接引導眾生就五蘊、六入處徹見生命現象的緣起無我,但一樣能引導凡夫離我執、斷欲貪、滅苦。是較貼近凡夫,體貼凡夫我執的意識型態與無奈。同時明示無論如何的累劫輪迴再生,都不影響本來就無苦的「佛性」,只是白受苦而已!
  總之,不論「自我」的論述為何?可確定的是它在生命活動的現象中是找不到的。



而所謂的無我,並不是沒有我這個個體,更不是有一個可稱為「無我」的精神或物質,而是生命的現象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色、受、想、行、識,如此而已。大乘佛法無論是性空或唯識乃至真常唯心雖然論述的對象為宇宙萬物諸法的「有」或「無」,但因無法在現象上現量驗証,各種自我的論述無論是如何的引經據典,就只能信仰而已。又,「無我」是需要實証的,若只是理念上接受、相信「無我」,其實也只是另一種信仰而已。
  再說,對曾聞思緣起無我義的佛教行者,要實証「無我」就已經很困難了,何況對無聞凡夫而言,要見緣起、証無我,那真是幾近不可能。再者,對已在受苦的無聞凡夫而言,諍論「有我」、「無我」那個宗派法門才究竟?是沒有意義的,能解決凡夫現量的苦,才是受苦者所要的。像因病予藥,能解除病人的苦痛,才是病人所需要的。而不是去諍論那種藥是最好的、是對的? 結論是:如果你修行的目的是在滅苦,那麼重點是應放在如何使自己對無常的世間沒有任何的渴愛執取!至於是藉由修証道見緣起、証人無我或信仰大乘的宗派滅苦,就端看行者個人對何種佛教法門較相應,本來就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各自信仰的。但其實質的重點仍是在是否能說服行者破除現量的執取,滅苦因、斷苦緣,利自利人而已。雖然就佛教內部的哲理而言,緣起無我義是較符合人們理性邏輯的思維,而真常唯心則較合於人們感性的需求,有我或無我的宗派法門皆是各人的選擇與取向,只要機法相應能達成滅苦的基本目的,都應予於尊重。
  那麼有「自我、大我」論述的大乘佛法與外道的差異何在?如何判定是否為佛法?這在一般都是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為判別的準則,雖然大乘佛法有「大我」、「本體」的立論,但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無異議的,只是對「涅槃寂靜」的詮釋與原始佛法不同而已。



另一個判別的準則是佛法最根本「滅苦」的目的,也就是第四法印「諸受是苦」,因無論佛教任何法門的論述為何?其實質作用必是現量滅苦的,若宗派法門只是一味的倡導或信仰自宗的論述,而沒有以現量滅苦為基本訴求,就和外道沒有什麼差別了! 安平 2013、3、9


 
  談無我(一)
談無我(二)
談無我(三)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