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談無我(之1)

張貼者:Allan
閱讀人數:4578人 張貼日期:2021-06-05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無我」是佛教的根本且是核心的思想,要談「無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不僅是哲理思想而已,它含攝整個佛教教理與實踐的精髓。然而隨著佛法的傳佈、演化,大小乘佛法在「無我」這個核心思想上有了各種不同層次的詮釋。原始佛法,大乘空性、唯識,真常唯心系等在此核心思想上諍若蘭菊,真常的自我與緣起的無我甚至如水火兩端,同時也困擾著無數佛教的修行人。要論「無我」其難度甚高,因其哲學意涵甚深,但因我也曾深陷其困境,所以不慚譾陋來談論「無我」,想提供些經驗與觀點供有心於此的行者參考。



在談無我前,應先瞭解「我」的定義為何?
一般認為「我」即是靈魂之類,具有「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特性。但「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呢?」在印度或東西方哲學、各宗教、學派就有各自不同的論述及其特點,從意識、靈魂、人體內能感受、思考、行動及承受果報的小我,到不生不滅、永恆、不變易、無形、全遍、全能、萬物根源的梵或上帝等大我,皆是。
  那佛教呢?
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無論大小乘佛法、密教、淨土教皆認可五蘊、六識無我,但對五蘊、六識之外宇宙萬物的看法就不同了。因為原始佛法本是現象論的,但大乘佛法的論述則已涉及本體論的範圍。有徹底無我的緣起性空,有萬法唯識的,有真常唯心永恆的如來藏——就是另一種「自我、大我」之意。那麼究竟何者是真?這在佛教內部都已經諍論千年了也沒有定論!但在修証上這是必須確認的,因為它不僅牽涉到修証的目標與方法,同時也關連著大小乘佛法的分界。



這問題的深廣,已非我能力所及,僅能呈心所見,就「滅苦」的角度提出些實修的觀點。
  首先應先瞭解苦的生起過程是經由眼耳舌鼻身意六入處,由根境識三者和合生觸,觸本是中性的,但因凡夫的無明業習,於五蘊誤認為「我」及「我所」於中性的觸產生愛取,但因與無常的現象相違背而生貪瞋煩惱。由於苦的生起與承受都是在五蘊的世間,是「無明隱覆、愛結束縛」,並不是無因自生的。一旦破除人我見,愛結就無著力點,既然無我,我所也就瓦解,渴愛執取就斷除,苦因就不存在了,自然滅苦。所以原始佛法的緣起無我論是最能破除渴愛執取的,是釜底抽薪的瓦解苦因。
  同時,「緣起無我」在原始佛法不僅僅是哲理思想而已,它是經過觀察與實証的結果,是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生命活動的現象,一一觀察的結論。在生命活動的現象中,找不到一個恒常不變的精神或物質的存在,而確認生命僅是五蘊和合生滅變易的現象而已,因而奠定「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緣起法則的確切性。所以原始佛法的「無我」和印度其他宗教各種哲學式無我的論述不同,其特點是佛法的無我是和苦的緣起法則結合,是一體兩面的,其本質是實踐式的。換句話說,修習原始佛法見緣起、証無我、滅苦是三者合一的實修內容。


  對原始佛法的行者而言一旦現見緣起、證無我,即是了知生命的本身只是因緣所生的功能與現象而已,沒有任何可稱之為「自我」的精神或物質的存在,同時也化解老病死乃至憂悲惱苦輪迴再生的問題。



至於生命現象之外的宇宙萬物是否有自我、大我、梵乃至上帝的存在就已不在探究的範圍。
  雖然,「我」及「我所」是渴愛執取的根源,但卻如同「無明」一樣是不會直接引生「苦」,會引生「苦」的是渴愛執取,為什麼?是因為渴愛執取與現象無常的事實不符,才會引生苦。所以經上說的「無常故苦」並非沒有前題,是因有愛取,這個命題才會成立。而「苦故無我,無我所」則是否定有「我」(永恆、不變、主宰) 的存在,是有其哲學意涵。
  換句話說,苦並非自生、他生、無因生,最直接的苦因就是渴愛執取,也就是欲貪,所以只要能斷除執取就能滅苦。故經上說斷欲貪得心解脫,而見緣起、証無我、破無明則得慧解脫。但破無明証緣起無我的目的仍是在斷渴愛執取,以達到滅苦解脫再生輪迴的目的。所以,只要沒有渴愛執取就不會有苦。
  解決老病死的問題是原始佛法的目的,是就現象所生的苦,尋求解決之道,對現象以外屬於形而上的論述皆是以「無記」存而不論,如雜阿含四○七經所說十四無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形而上的問題是無法現量驗証其真偽,僅能以信仰的方式予於尊重。



另一重要原因是形而上的問題無論究竟如何?都與現量的苦滅之道無關,所以原始佛法是不予討論的,但世尊仍是尊重印度宗教有益人生福祉的信仰,並給予不同的詮釋。(未完待續)


談無我(一)
談無我(二)
談無我(三)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