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以真智慧積極看待世間

張貼者:憨憨的小螞蟻
閱讀人數:236人 張貼日期:2024-02-20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以真智慧積極看待世間

思想漸呈澹泊,「行」的問題仍存在著,並未解脫。則須以「智慧」來觀-在自己尚未獲得真智以前,則「依佛智慧,用佛智慧」:依持、使用佛菩薩的深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瞭解它們都是幻構,都不是真的,也都是空的。箇中,但於自己身內、身外的一切諸事、諸相中,若還存有一絲自我存在的感覺,則尚未契入空慧中。

如此深刻觀照,漸止於空。但是,停止於空,並不等於解脫。「空」也是一種受,必須連「空」的感受也放下,如此,則漸契於解脫境界。

為什麼觀空到達空的境界,其實還是未契空性,還是「不空」的呢?

因為,感受到空,感覺到空,體驗到空的,仍是自己-仍有「我」在感受空,而將那個空視為「我」,是另一更深細難除的「自我中心」。

沒有修行的普通人,將虛幻的身體和心理現象視為「我」,視為「我的」價值或「有我」在主宰,在存在、作為。

修行之後將發現,身體也罷,環境或心理的種種現狀、現象、情境,全皆是虛的、假的、幻的、空的-那麼便可能進一步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放下,呈現「滯止於空」的狀態。這樣的空,佛法名之為「頑空」。



這顯然不是太好的字眼,因為,一旦「住」入頑空,行者將對世間採取消極、否定的態度,除了不想參與,也想放下責任,逃避一切。因此,我們稱之為「頑空」-本質上還有一個「非常堅固的自我」、一個「在注意空的自我」在那個地方。明明說「沒有」,其實是「有」;有一個「我」,在「注意空」。「以空為我」-「以空為我」的這個「我」是不是「有」呢?有,還在!

因此,進一步空也好,有也好,超越空和有-不住於「空」、不住於「有」,不執著空,不執著有的時刻,即是智慧。

它必須於禪定中,修到「滅受想定」時。此時,「受想」滅掉,「行」仍存在。要超出「行」的有與無,則須「離空離有」。離開「有」的什麼?離開「色受想行」,也離「空」,離自我中心中的「以空為我」。

離有離空,則真智現前,也即是《心經》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接下去的經文便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止色蘊如此,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一樣;都是一個「不即」,一個「不離」-而不是「空就是空」,一無所有、抹滅一切的「頑空」。這才是真正能以積極態度看待世間的真智慧:首先,自我中心消除了,就要回到一己的生活中,與人相處,與物相接,與世間保持密切的關係與互動。



而於互動交流中,並沒有我。為什麼?五蘊建構的「我」是虛幻不存的;但現象的假合存有,是誰的現象呢?是眾生的現象有、業力的現象有。如是,雖然了知五蘊皆空,不再受五蘊現象的變化,而昇起喜怒哀樂煩惱的情緒。

煩惱空淨,但環境中自己的身體還在,還要吃喝,還要工作、生活,還存在人與人的責任與互動。這個存在,其一是我們原有業力的持續;其次,即是眾生還在,並未解脫離苦。所以,自己即或已經解脫,已是「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廣大有情並未離苦,須加以善巧救拔。也或者,行者雖已離苦,但業仍在-離苦,僅是離卻心靈的負擔,但昔日所造的業仍殘存著,並不因悟覺,從此便可不認帳了。

帳仍在,但認帳,並不意味著受苦。倘能「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認帳,僅是化被動的業力,為主動的布施,從自我拔度的苦厄中,進一步協助有情,拔度累世積集的苦厄。

如此,不即不離,即空即有,則可以起大智而離苦,起大悲而濟厄。



入於五濁而恆保清涼,現於煩惱而恆觀自在。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照見五蘊皆空的法門(下)-以真智慧積極看待世間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