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閻王爺(閻羅王)的來歷

張貼者:🛂伊玲
閱讀人數:17041人 張貼日期:2024-02-17 01:3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閻王爺的來歷

神佛傳說 十殿閻羅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qst7lG4DsHc

閻王,又叫「閻羅王」、「閻摩羅王」、「閻魔王」等,是佛教中的陰間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迴。在佛教傳說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我國古代原本也並沒有關於閻王的觀念,自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所以中文所謂的「閻王」也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彙,本意是「捆綁」,具體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也譯作「閻羅(王)」、「閻魔(王)」、「琰魔」等等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
在《梨俱吠陀》中,耶摩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這也並是最早期勾魂使者的原型,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據《問地獄經》載,閻王從前是毗沙國的國王,在與維陀始生王的戰爭中因兵力不敵而立誓,願為地獄之主。由於毗沙王一味地窮兵黷武,國力漸漸不支,終於在一次大的戰役中,毗沙國的軍隊被維陀始生王幾乎殺得兵馬殆盡。毗沙王好不容易殺出重圍,一個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頂,他的十八個部隊,糾集了百萬人馬,到山上來找他。他們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後群情激憤,朝打敗他們的維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對天起誓:「至死追隨毗沙王!一定要懲治兇惡的仇敵,就是到了陰間地府,也要稱王,血戰到底!」接著,他們就在毗沙王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直入地獄。





毗沙王的誓言終於實現了!生前他敗在維陀生王的手下,死後當上了地獄之王,維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獄也真夠他受的。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各式地獄,千奇百怪,應有盡有。什麼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泥犁地獄、刀山地獄、鐵床地獄、寒冰地獄、剝皮地獄、畜生地獄、刀兵地獄、蛆蟲地獄等十八層,每一層都有著殘酷的刑罰,擺著血淋淋的刑具,這也是「十八層地獄「的由來。

自佛教引進中國之後,閻王的形象也國內民間慢慢推廣開來。
唐代和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說,閻羅王又稱平等王,主司生死罪福之業,管理八熱八寒地獄及其他附屬的小地獄,率領地獄、餓鬼、畜牲、人、天等五道之中的鬼卒,追捕罪人,判斷罪惡等。閻王在中國民間慢慢傳開之後,閻羅王的形象也一直在慢慢發生改變:
隋唐時代,閻王的形象為隋朝大將韓擒虎,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13 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滅南陳戰爭中,首先渡江進入建業 (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



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其鄰母見擒 (擒虎,唐人諱虎字,故省略"虎"字) 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 「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 「我欲謁王.」左右問曰: 「何王也」?答曰: 「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 「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諱鬼神,很少記有陰陽界故事,而韓擒虎死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記進本傳,可見在初唐時,這條傳說是頗見風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韓應允,請假三天.隋文帝楊堅並舉行了告別宴會.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緋衣人乘烏雲前來迎接,自稱"原是天曹地府,來取大王"上任.於是,他辭別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

時至北宋時期,閻王的形象也從武官演變為文官的形象,而且都是有風骨,有作為,剛直清廉的名臣。
首先是名相寇準,寇準以秉直見聞於民間,唯剛正者,常能令人長相思,這大概是他得以從諸多文武大臣行列間選拔的一個原因。



《涌幢小品》中寫到他的愛妾茜桃臨死前說:「吾向不言,恐泄陰理;
今欲去,言亦無害.公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
而《翰苑名談》也提到"寇準卒,有王克勤者,見公於曹州境上,向從者,曰: 「閻羅處政。」大概在他生前已經流傳此說,所以當時就有人在驛舍側,掛起寇準圖像,上面寫有"今作閻羅王"字樣;

到了後來,民間的閻王形象又傳為北宋另一位名相范仲淹,《中吳記聞》中提到:「"在冥間""見司生殺之權","人死五七則見閻羅,豈非文正為此官耶」。大抵是因為范仲淹生平以清廉、正直著名,故其死後民間傳說為閻王;




再後來,民間傳說中的閻王形象慢慢變為包公的樣子,當時宋朝就有傳說"俗傳包拯為陰司閻羅王,其說在宋時已盛,



《宋史·包拯傳》云: 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師為之語曰: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清人翟灝《通俗編》有云:「今童婦輩翻言平反冤獄,輒稱包龍圖,且言其死作閻羅王。」

甚至民間傳說包公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管理陰間事務,所謂「日斷人間,夜斷陰間」。傳說稱包公有隻「遊仙枕」,他只要頭枕此仙枕,就可進入陰曹地府斷案。至於後來元明雜劇、平話多有包拯下陰司審案故事,其中《三俠五義》還出現包拯扮閻羅審郭槐"狸貓換太子"情事。值得一提的是,包拯之為清官,最為民間稱道,而他作為閻王,在民間也流傳最廣。

包拯的剛正直言、執法嚴峻,自然是人們理想意境的閻羅王最佳人選.東方傳說文化是講現世報的,陽世之冤,陰司必報,所以必須要有包拯做閻羅王,才能了結冤報也。所以包拯作為閻王的形象,也慢慢被廣大群眾所承認。


閻王的傳說以及形象的演變也頗具玩味,閻王作為陰間世界的最高主宰,按常理,與它對應的應是陽世的帝王。
然而在我國,卻沒有聽說哪個人間帝王死後成為閻王,故閻王的存在還是來自民間的流傳。

民間百姓不能選擇陽間的帝王,卻可以選擇陰間的主宰。
所以,清官為閻羅的傳說又從側面反應出過去的百姓對高高在上的帝王的反感,而對自己死後世界情感訴求。表現了老百姓對彼時人間的官僚體制,對貪官橫行,正義難以施行的現實社會的不滿;反映了民間百姓對公平、正義的美好社會的希冀與追求。然而,現實的世道不行,希望死後的世界當道的是鐵面無私的剛直清官,百姓的無奈與軟弱也於此可見。



而魯迅先生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前百姓的「不幸」與「不爭」,在他們的閻羅信仰中也存在充分的體現。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