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法喜

張貼者:茱茱
閱讀人數:17495人 張貼日期:2019-03-30 12:30:2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法喜



法喜是因為與修法相應,自然有一種喜悅,這喜悅不是受外面境界的刺激而生起。


我們常講苦樂,苦與樂是相對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現前,順自己意思,樂欲現前,違背自己意思,苦惱現前。法喜不是外面境界刺激來的,是從內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 法喜當然有淺深不同,隨著你的功夫、境界不同,法喜的程度不相同。不止是學佛的人,世間法裡也有法喜,心清淨就有法喜。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悅,就是法喜,與後面的「樂」完全不一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樂」是外境,是苦樂之樂,不是法喜。



「悅」是從內心出來的,佛法裡講喜,法喜充滿。「善能覺了」這個喜也是從「覺了」裡得來的,這個喜是真性流露,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顛倒之法是世間法、外道法,世間法是你得到名聞利養而歡喜,這是顛倒法而生喜,為什麼呢? 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六道因緣,這個樂不究竟,這個樂的後面有痛苦,而且這樂決定是短暫的,而痛苦是長遠的。菩薩善能覺了,他喜是真實的歡喜,決非顛倒,決不與三界六道相應,他是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才有法喜。


我們要真的「善」能覺了,這「善」字很可貴,為什麼要如此提醒呢?因為這樁事往往被我們忘失掉了,而迷在「顛倒法喜」裡面,這個過失就大了!我們為什麼不能精進?就是因為迷在顛倒法喜之中,與聖教不相應。譬如我們初學一開端就博學多聞,梁啟超在唯識論中提到的「根本智破壞了」,沒有根本智就不會有後得智,在這種情況下學到的多半是世智辯聰,而不會得到根本智與後得智。要想得到這兩種智,必須在五年內專念一部經典,學「般若無知」,五年後心真正清淨,一切知見都息掉了,然後再博學多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修後得智,那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因為他與如來相應。



取材自淨空法師彌陀疏鈔第165卷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