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菩薩瓔珞・無去來之慧》

張貼者:林咘卡
閱讀人數:108人 張貼日期:2025-11-17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一、無去無來 × 無罪無福 當時,世尊又對普照菩薩說: 真正安坐於道、行於解脫者,
他的心無「去」亦無「來」。

若心中還有「過去」與「未來」的分別,
那就仍在「想」與「著」之中。

在「無去無來」的境界裡,
罪與福的概念也不再起滅──

因為這一切,本來就是自然、
本來空無所有。 在這樣的覺性中,
萬相雖住,卻無主宰;

一切法無始無終、無本無末。
心中亦無所願求,
而一切皆自成就。
若能自我省察、明白如此之法,
這樣的心,就是菩薩通往聖道的真實之道。

 二、了達三世 × 無我無二 接著佛又說: 菩薩應進一步觀察並分別「三世之法」──
過去、現在、未來,
在真理中,其實無二、無差。 明白其中:
無我、無人,
無主宰、無得失,
一切境界本是虛幻無實。 若你見到「有來」,
那只是「因緣報應」的顯現;
若見「無來無去」,
那才是順於「真道之教」。 我們聽見聲音,
聲音雖現,卻無形無體;
文字雖有分別,
但它們本身並無實性。 若能明了這一切,
智慧便能通達無礙,
一切法界,無不暢通無阻。

 三、瓔珞無罣礙 × 自然無住 菩薩所佩之「瓔珞」,
是真實而非虛妄的智慧莊嚴,
它無礙、無罣、無執。 當陰蓋(貪、瞋、癡等障)全除,
則心地清淨無塵。



若菩薩於布施行中有所作為、
仍應無所著於「我施、我得」;
即使不立功德之心,
仍能自然度化眾生。 他們心懷謹慎,
不隨俗流,不逐虛榮;
持此謙柔心,
即是圓滿戒律之行。 通達一切法的本性──
自然無住、無來、無去、
無始、無終。 菩薩勤修禪思、建立道場,
攝持身、口、意三業,
以智慧之光,照破一切穢行。 這,就是「慧明自曜」──
菩薩以智慧自發光明。

 四、神通報應 × 戒定為因 佛又說: 普照啊!菩薩若能修行正法,
便能以其「神通」感得對應的果報。 以天眼觀世,洞徹無礙;
這皆是因他修奉戒律、
清淨布施、恆順正見、
無有違犯所致。 由修「法之瓔珞」,
便能開啟天耳神通;
由持戒精進,
便能發起「道心」;
又因專注正念,
而成就「識念神通」,
自然能憶知過去世。 菩薩為眾生故,
長久積功累德;
每每自省,
覺得自己仍未圓滿他人之證,
因此更添謙卑。  

五、三昧平等 × 慧通無二 菩薩的神通變化無窮,
但不為炫示、
只為平等。 他捨離一切對識的執著,
安住禪定,
心無二相。

能了知「因緣報應之法」之本源,
以智慧神通,
消滅煩惱塵垢。 透過三昧定慧,
圓滿通達聖法,
進入「不二法門」──
無生無滅、無分別心。





盡除一切有漏,
仍不失道心;
教化眾生,令其修德。  

六、布施無求 × 悲心無盡 菩薩雖行布施,
卻不求回報;
雖有恩施,
而不計其報。

他令無數眾生因而歡喜,
願意修法、聽法、行法。 能知一切法,
皆通達明了;
能使一切行持菩薩之法,
皆得成就,

這全因他精進不懈、從不怠惰。

菩薩以慈心憐憫一切眾生,
守護他們的修行,
幫助他們圓滿成就。
為了眾生,
他不惜自己的生命;
不貪愛身體,不戀珍寶。
他所生之處,
皆因奉行「道義」而來。

前人所求,他無所疑;
所聞之法,他皆信受。
聽聞智慧,即時信解;
所說之教,眾皆信從。  

結語金句 「心若無去來,即入聖道。
無我無人,方見真空。
戒為地,定為山,慧為光。

菩薩以無求為施,以無著為行,
以慈悲為心,以智慧為瓔珞。




行於無為,而成就一切。」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