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保健文章

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

張貼者:中醫老頑童
閱讀人數:53人 張貼日期:2025-03-31 12:18: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澳洲醫師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



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


1984年6月12日,33歲的澳洲醫師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凝視著手中的試管,試管裝著約莫50毫升的混濁肉汁,裏頭有他和華倫醫師(J. Robin Warren)好不容易培養成功的幽門螺旋桿菌。沒有人知道這種細菌對人體會有甚麼影響,他打算「以身試菌」,看看喝下這些細菌後,會不會罹患胃潰瘍。

                          華倫醫師(J. Robin Warren)1937-2024


馬歇爾在飲用充滿幽門螺旋桿菌的肉汁之前,先用內視鏡確定自己沒有胃潰瘍,結果三天之後,他就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再過了兩天,他開始嘔吐,於是用內視鏡檢查胃部,果然看見胃潰瘍的病灶;採檢後也的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第十四天他開始服用抗生素,不久後胃潰瘍即痊癒。

隔年馬歇爾發表自體實驗的論文,最後醫界終於接受胃潰瘍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用抗生素治療消化性潰瘍也成為標準療法,使得相關病例減少了50%以上。

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便頒給馬歇爾與華倫



幽門桿菌是一種生存在胃酸環境中的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病變,嚴重時甚至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當發現感染幽門桿菌時,務必積極治療並定期追蹤,以降低未來罹患胃癌的機會。






幽門桿菌感染可能無明顯症狀,未治療增加胃癌風險

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唾液及糞便傳染,或是飲用到被感染的水源。有些人感染幽門桿菌後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但若未接受治療,感染會大幅提高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治療後應定期追蹤,避免病情惡化

同住家人也須留意,避免反覆交互感染
對於許多人好奇「為何治療後幽門桿菌還會反覆感染」,其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家人間的相互傳染。當自己確診幽門桿菌並接受治療時,也應關心同住家人是否有相關的腸胃道症狀。

若有症狀,建議一併接受殺菌療程,才能有效防止家族內的反覆交互感染。
針對幽門桿菌的治療,常見的方式是採用「三合一療法」,在治療完成四周後再做呼氣試驗,以確認是否成功除菌。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