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如何培養惜福的觀念

張貼者:白開水
閱讀人數:106人 張貼日期:2025-02-08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如何培養惜福的觀念?

臺灣是已開發國家之列,不僅消費能力驚人,製造出來的廢物及垃圾量更是驚人。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必需品」不是很多,所欲求的往往都是「非必需品」,因而形成了一種「浪費」。這也就是我所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所謂「必需品」,是指如果缺少這樣東西就會危及生命安全的物品,譬如:日用品、飲食等。如果是買不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浪費;但如果是隨意揮霍,即使買的是必需品,也不是一種惜福的行為。

譬如一張紙,做為草稿紙時,可以雙面書寫,等到無法書寫之後,還可用來包裝物品,最後再回收為再生紙。這樣盡可能地利用一張紙,就是惜福。

同樣的一張紙,有的人可以寫上兩、三百字,有些人卻只寫了三、四個字就隨手丟棄,沒有考慮到一張紙的製作以及得來不易,這是不惜福。然而,如果是一張對外的邀請卡,或者是獎狀、聘書等,用紙就必須講究精美,這樣收到的人才會珍惜、收藏。

辦公的人多數都要用紙,但是很少人會想到所用的每一張紙都是花錢買來的,這些錢得來不易,所以我們應該精打細算,將一個錢當成十個錢來用。





我認識一些國內外的大企業家,有些人雖然錢賺得多,但卻懂得善用金錢,生活非常儉樸。因為他們知道賺錢不容易,公司賺到的錢是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取之於社會,就應該用之於社會。

使用公眾的金錢和物品,一定要節省運用,以經濟效益的觀點來用錢,就不容易有浪費的情形發生。然而,也不是什麼錢都不要花,而是當用則用,不當用的就要節省。

此外,個人也應該有惜福的習慣。由於現今社會福利、養老等制度逐漸完整,愈來愈多人沒有儲蓄的觀念,所謂「寅吃卯糧」的情形很多。以借貸而言,如果沒有周詳的考慮和計畫,一旦發生變故,財務上就可能發生問題。因此奉勸諸位,不僅對奢侈品和必需品的需求要分清楚,也應該了解自己的經濟能力,否則可能一生都會為錢所苦。

如果生活方式不知惜福,就會經常處於苦惱之中,因此,生活方式應以自我的經濟能力和所處的地位為標準而量入為出。

有一些人收入不高,卻常常做功德、行布施,他們認為這樣也是一種「存款」方式。



譬如,我知道有一位政府主管級的居士常來農禪寺,他不是坐公家配置的公務車,也不是坐計程車,而是坐公車來的。他認為不能公器私用地利用公務車辦私事,而坐公車和坐計程車同樣可以到達目的地,不如把錢省下來,每個月還可以多做一些布施,這就是惜福。

一位懂得知福惜福的人,這一生一定感到很幸福。一個不惜福只知享福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很窮,所以他的一生不會愉快。

所以要養成「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的消費習慣,凡是預算、計畫都要考慮到「錢」。有句話說:「錢雖然不是你的,但是被你用掉的就是你的。」意思是說,錢雖然不是你的,如果你不知道惜福、浪費物資,這「不惜福」的帳就算在你的頭上。

所以,在用錢的時候要考慮到是不是用多了?同樣的情況,是不是有其他更節省的辦法可以做成?有句話說:「為公司省錢,雖然省的不是自己的錢,但是你如果能節省,還是替你自己省到了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為你的惜福,為大眾、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福利,無形之中福報就是你的。

如果是一個很惜福、能珍惜自己福報的人,別人也會同樣地信任你。



因此,有福的人要惜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不夠的人要培福。

轉載共勉~文/聖嚴法師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