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佛教忍辱與壓抑有何差別 ?

張貼者:白開水
閱讀人數:12064人 張貼日期:2024-08-15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佛教忍辱與壓抑有何差別 ?

問:對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療法鼓勵不要壓抑內在情緒並建立宣洩的管道,例如在獨處時大聲叫喊、捶打枕頭,或是找合適的對象傾吐,具有‘丟出去’的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們忍一口氣並靠自己消化之,屬於‘吞下去’的忍辱。請問這要如何做到?又忍辱和壓抑之間有何區別?   

答:面對瞋怒時,心理學採用的方法,是鼓勵人們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有宣洩的管道,但基本上還是不以傷害自己、他人為原則,避免自殘傷人的發生。但這也只是一時的解決與宣洩,當人冷靜下來後,還是要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為何會情緒波動、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裡?從自己的身上找答案。   

佛法在對治瞋怒時,給人的印象好像叫人一味的壓抑,不該有情緒反應。其實,佛法鼓勵面對瞋怒,是採取忍辱,這和壓抑是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面看起來忍辱只是另種壓抑,但忍辱是提醒人們先要態度柔軟,柔軟的言行可以避免更大的衝突,而非壓抑心中不滿的情緒;壓抑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有引爆的危機,屆時殺傷力更大。



忍辱也是慈悲的伸展,慈悲心會幫助人們站在對方立場想,用同理心取代一時宣洩憤怒的快意,取而代之的是理解與諒解。   

忍辱不是忍氣吞聲,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在瞋怒當下,退一步替自己也替對方,製造一個足以讓彼此回旋的空間,藉由這個空間,讓憤怒、委屈、不平的情緒隨時間轉化。等風平浪靜之後,再來整理所發生的事,平靜地站在兩邊的立場來思維,能處理就處理,暫時無法處理,就先放下它。就像要在狂風中掃落葉,只是自討苦吃,與其對著飛舞的葉子大聲咆哮,不如後退一步,耐心等待狂風止息,等落葉紛紛棲息地面,再來處理,就容易多了。 ⠀   

聖嚴法師說:修忍辱行,要學習海綿精神,善用智慧處理,以慈悲化解。一旦面對讓自己瞋怒的情境,要如同海綿一樣,柔軟而堅定,順著外力、縮小自己,卻永恆不失去自己內在的中心點,無論遭遇任何情境,透過忍辱一次又一次衝刷煩惱,直到轉煩惱為菩提,讓自己的心時常處於平靜的狀態。⠀   

忍辱是以退為進,藉由試煉來轉化及超越自己,心胸一旦提升,不再處處與人事碰撞受傷,最後受惠的是自己,是讓自己更健康的彈性作法。





轉載共勉~來源:法鼓文化《人生雜誌》270期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