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師父-弟子禮儀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729人 張貼日期:2024-03-20 06:48: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
 
這是第一節,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時代,現前的社會,做一個好老師,良師、善師、明師,實在也是不容易的。現代的教育,比古時候普及太多了,學校多,學生多,老師也多。想想過去的學校(抗戰期間),一般學校,全校師生很少有超過一千人的,一個班級,多的也不過三四十個學生,少的只有十幾個學生,老師教學比較容易貫注,師生猶如父子,終身憶念不忘。至於不依情理處罰學生的老師,的確是很少見的。現在的學校裏,像這樣的事,或有所聞,但這並不算是新聞,因為遠在三千年前,教學過程中,就有這種事實發生,所以,阿難尊者才提出來,請教佛陀。
 
阿難說:「一位做人老師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壓制)學生,而不必依從正當的道理。或者是學生犯了小過,故意宣揚成為大過,像這樣的為人老師,會不會有罪呢?」佛說:「不可不可,做老師的人,不可以無理隨便呵斥處罰學生,不可以將學生的小過失說成大過。」「師弟子義,義感自然」,是講師生恩德情義,合乎性德,順乎自然。當相聚之時,情誼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問訊,要存心厚道。學生對老師如父兄,老師愛學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愛護眾生。做父兄師長的,要常常將自己一生感到遺憾的、錯誤的、失敗的經驗教訓,善告子弟,所謂「前車之鑒,後車知戒」,希望下一代永遠不犯上一代的錯誤,那麼,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過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滿、更偉大,這才是真的愛護兒女、學生。



做兒女學生的,也一定要體會父兄師長的恩德。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祟禮律,不使怨訟。
 
這是第二節,說明老師應教學生正道規矩,無使學生心懷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責罰,當學生犯了過錯,應該責罰時,老師可以責罰學生,但絕不是無理忿恨隨便處罰,而是基於愛心,目的使其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賢聖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為倫常八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在佛法為五戒十善,二學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見性,入不二門,是教之以大道。人能體行大道,則一切科技發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會去製造殺人利器,燬滅世界,造無邊罪業了。

因此,人必須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國族人群的福慧雙修圓滿教育。「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儒家講禮,佛說戒律,「禮律」是行的哲學,是大道的實踐,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聖哲、佛菩薩,無不竭力推崇弘揚。中國過去有禮義之邦美稱,一個講求禮律的國家,就是一切國家的模範。

弘揚推崇禮律的社會,一定是真正的安和樂利的社會。



「禮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過去,童蒙教育,以灑掃應對、背誦句讀;佛門則五年學戒、誦經論、事長上,皆是禮律的根本修學,其根本深厚,終身受用不盡,那有不發達的呢?因緣具足,進可以福利國家社會;因緣具足,則為儒宗佛祖教化眾生,心安理得,那裏有怨尤不平呢?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問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況且,「禮律」是大道的基始,禮主和,律主嚴,教和學,都得要寬嚴得中,才能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境界。
 

 
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
 
這一段經文是第三節,佛陀戒勸師生雙方不可互相誹謗。
 
「弟子亦爾」,這一句是說做學生的,也必須遵從禮律,尊師重道,師生雙方恩義真誠,做老師的要像一個老師,做學生的要像一個學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萬不可以互相誹謗。

「含毒致怨」是說做學生的,心懷惡意,對待善師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講做老師的,絕對不可因為學生犯了一點小過,就渲染成為大罪。

如果師生之間,惡意相向,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佛說「還自燒身」,古人說:觀其友而知其人,觀其師而知其徒,觀其徒而知其師,這是一定的道理。又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陽明先生說:「朋友相處,常見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為學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處,方有長進。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