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返歸回自我心性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794人 張貼日期:2024-03-14 08:0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整個過程當中就是要迴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來觀照我們這一念心。
 
迴光返照是照什麼呢?
 
照空如來藏,所謂心性的本體是如實空義,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樣的思想從清淨的角度,我們就可以認知一個思想就是:「達妄本空」。既然清淨哪有妄想的立足點呢?所以我們本來是沒有妄想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這種思想在達妄本空當中,對於我們在調伏煩惱滅除罪障,就產生很大的力量。
 
蕅益大師他甚至於說:你能夠觀照「達妄本空」,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就是只是在事修上沒有理觀,你就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
 
前面這一段文等於是在觀:空如來藏來破妄;這以下真亦無得,我們所觀的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說真實的心性也不是從外而來,是本自俱足。
 
前面是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清淨的角度而建立了“達妄本空”。這以下是觀察不空如來藏是「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俱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我們沒有把它顯發出來,這個地方強調“知真本有”。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汝”這個地方的汝,蕅益大師講它其實強調的是富樓那尊者跟二乘的無學。為什麼這樣講呢?為什麼他當機眾是二乘人跟無學呢?
 
佛陀說:二乘無學在修學當中,你修四諦法門,你喜歡修四諦,你還是修四諦,沒關係,但是你再加一個微密的觀照,就是不隨分別。你不要隨順你有所得心去分別,你一定要再修「苦集滅道」。




 
當你在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時候,或者觀察順逆十二種因緣的時候,你一定要迴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隨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轉。不隨順這樣的因緣而轉,則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就能夠慢慢的消滅。
 
世間指的是依報環境,眾生是正報,世間跟眾生的相互作用就是業果,是前面說的三種相續。能夠不隨分別,就能夠消滅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三緣”三緣指的是殺貪、淫貪、跟盜貪,斷除殺盜淫三種的業緣,這時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業因,就是前面說的世界、業果、眾生。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不隨這樣的分別,這三緣斷故,這三種生死的業因就不再生起了。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在你滿慈子心中,有如演若達多的這癡狂之性自然就熄滅了,熄滅以後當下的歇心處就是無上的菩提處。這時候我們最為殊勝的清淨本性,跟這種光明的妙用,本來就周徧於法界之中,本來就眾生俱足,不是從他人而得,又何必經過多生多劫的修學,如此的辛勞,如此的精進來修證呢!
 
蕅益大師說: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強。我們講說“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理觀就是一念的觀照,二乘人理觀薄弱。所以蕅益大師說:二乘人即使你戒定的力量很強,你只要再加一個理觀,所謂的于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重點在“不迷”,他只要能夠不隨妄想而分別,直下承當,你就能夠有所突破,不必經過這麼的辛勞,經過長遠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這樣很長的時間。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
 
「知真本有」要怎麼去承當呢?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他有一個家傳的摩尼寶珠。



他要去遠行,就把這摩尼寶珠在自己衣服的中間,用繩子把它綁在裡面。
 
所謂的如意寶珠,就是你對這個寶珠,向它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夠所求如意,你要一個車子,它就給你車子;你要房子,它就給你房子,這就叫如意寶珠,能夠所求如意。
 
這如意寶珠他把它放在衣服當中的時候,因為時間久了,這個人就整天忙著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裡面的如意寶珠給忘掉,他忘掉他有這麼一個如意寶珠。
 
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當然忘掉以後他就不會拿出來用,那這樣子有什麼結果呢?「窮露他方」“窮”就是貧窮;“露”就是居無處所。因為沒有如意寶珠的關係,他就流浪到它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沒有處所,一方面也過著貧窮的生活。所以他必須乞食奔走,他到處去乞食奔走,才能夠勉強的來飽足他的三餐。
 
這個人從一時的表面來說,這個人是非常貧窮。你看他也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豐富的飲食,表面上很貧窮。但是實際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寶珠並沒有失掉,他只是暫時沒有把它拿出來而已!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假設有一個有智慧的大善知識,他能夠以種種的方便來指示說,你的衣服裡面有一個如意寶珠,你為什麼不拿出來用呢?你為什麼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緣這些外在的東西,你應該回過頭來去找你的如意寶珠才對啊!
 
找到如意寶珠有什麼好處呢?「所願從心」這時候他就能滿足他心中所有的願望,有種種的功德法財,成就大富大貴。這時候他才能夠真正覺悟,原來如意寶珠並不是從外面而得,它本來就在衣服當中,是把本來的東西顯出來而已。
 
「如意寶珠並非外得」這一句話蕅益大師說,就是解釋前面為什麼說你不必經過多生多劫辛勞的修證。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不適合凡夫,因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的戒定的熏修。
 
但是二乘人戒定的基礎已滿,他為什麼一直停留在阿羅漢,不能成就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觀,不敢去直下承當他自己本具的,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他不能夠直下承當而已。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