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日沈而再朗,慧雲散而重生。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750人 張貼日期:2024-02-13 08:00:00
2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佛日沈而再朗,慧雲散而重生。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

這些文字都容易看懂。但如果談修證,一般所謂參禪或其他佛法的修證,偶然的心境上得一點涵養,清淨、安祥則有之;但是心地法門與物理世界能夠彼此融通,不是理論,而是事相。

事相就是事實、功夫。真正理悟與功夫到了,心與境才能夠融會貫通,所以說 “心境融通”。

〔一心清淨 萬法圓融〕 其次,“自他交徹”。我們普通學佛,一般在境界上達到自己的清淨則有之,心念安祥一下,他力方面就沒有辦法。比如我對於你,對於他,彼此能夠發生感應之作用則做不到。何況過去有成就的,如諸佛菩薩或諸天神,種種境界,與之 “自他交徹” 談不到。若不能達到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就不是禪宗所講的悟道。



理論上通一點點,心境偶然的安祥不算的,必須要達到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與古佛先聖、後聖會通,二而一,一而二。

“觸境冥宗”,碰到外面的境界,冥,就是能清清淨淨,了無所了,這是佛法心宗的宗旨。文字看得非常清楚,一講修養,真的境界事相來了,做不到。平常打起坐來,參禪啊!自覺得蠻清淨的,修養很高,八風吹不動;外面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卻火冒三丈。所以眞修要 “觸境冥宗”,

佛法並非光閉眼打坐,圖自己的清淨;要在利人利世中,諸境了無罣礙,完全到了心而無心,念而無念。能夠做到這樣利人利世的功德才是,假使不能,則不算佛法。 〔要能空能有〕 “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同時要能夠做到「非有非空,隨緣合道」才可以。這句話也是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做不到。達到空的境界已經做不到,有的境界更難。你說:「我們現在就有。



」現在的有是假有,一個念頭都把握不住,一個思想都停不了,這個是假有,受業力的牽流而變動,自己不能作主。

要把現有的業行,生理、心理方面空得掉,然後再拋去這個空的境界,就是非空,非空就是有了。做到了妙有,起一切作用,在心物之外,心物之內,能夠相互起交感作用。比如神通,有這個感應作用。神通能夠起來,起來以後,又拋棄掉,就是非有。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做到了,然後才能夠說得上“隨緣合道。 ” 這一節的話是永明壽禪師說的。佛法到了後來,隨便談空,隨便說有。從龍樹菩薩以後,般若宗談空,說空說得太過分了。

所以他在前面提到「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恆遊有內」。因為這個流弊的產生,所以才有唯識法相宗的出現。經護法菩薩的整理,在印度大為流行。



到了唐太宗年間,玄奘法師去留學時,印度佛法已經很衰微了,只剩一位已一百多歲的戒賢法師,忍死等待玄奘的到來,傳法後就圓寂了。所以唐朝以後,唯識宗也曾在中國大為流行。 〔須知微細心相〕 “若不達三量,眞妄何分?若不知四分,體用俱失。” 一般學佛的人,如不能通達“三量”(現量、比量、非量)境界,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就無從分別了。如不能了知“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心的體用也就搞不清楚,一團儱侗,自己還以為是道。


編案: 阿賴耶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

四分者: 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

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

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





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 量即量度,是楷定之義。

三量另有依因明而立者:

1.現量:現即顯現,謂眼識乃至身識,對於顯現五塵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

2.比量:比即比類,謂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

3.聖教量:謂於聖人所說現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違,定可信受。 “故知浪說心之名字,微細行相,懵然不知。

” 一般學禪的人,名詞都懂,偶然眼睛一閉,心理得到的一點清淨就以為都懂了。尤其現在的人講禪,「青蛙跳下水,噗通!」空了,這就是禪。或是雁飛過去了,花掉下來了,以為這就是啊!這個時候覺得很寧靜;但這哪裡是寧靜?你還在那裡感想哪!早已不空了。這叫做「浪說心之名字」,而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的各種微細現象,都懵然不知。






真圓修行-實修-驗證!

感性體-情感意志
理性體-智慧,見聞增長
覺知體-覺受,能量.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