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好書推薦】➽成熟的人,從不活在自己的思維里

張貼者:🛂小惠
閱讀人數:16269人 張貼日期:2021-12-15 1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拆掉思维里的墙在线收听-mp3全集-蜻蜓FM听教育


成熟的人,從不活在自己的思維里
解讀:琳小柒 | 朗誦:高夢 原著:丹尼爾·卡尼曼

6句話,讓你更了解自己的思維:
1、別讓壞情緒,拌住好心情;也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
2、讓大腦自主去解決問題,不過是一種取巧。
3、人生就像一場長跑,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衝鋒;沒必要因為一次狀態的回落而陷入糾結。
4、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輕易做出決定,也會輕易憑直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5、生活中90%的煩惱,並不是因為煩惱本身。
6、一個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辛德勒的名單》,很多人都曾看過。
電影對人性的思考與選擇,讓人嘆為觀止。
揮奢無度,圖慕虛榮的辛德勒,卻因為一個紅衣小女孩的被殺,開始良心發現,他為了保護猶太人免受納粹的迫害,不惜散盡家財,傾家蕩產,也要雇用他們在自己工廠工作。 而納粹指揮官阿蒙,雖冷血殘暴,可卻對猶太女傭海倫產生了的感情,最後將她送上了辛德勒的名單,幫助她逃過了被屠殺的劫數。
人性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複雜的。
在這份複雜當中,最值得研究的便是名為「非理性」的部分。


愛書網】9787508633558 思考,快與慢簡體書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 露天拍賣

而茲心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思考,快與慢》,正是從大腦的思考機制上為大家揭秘,理性與非理性的聯繫與轉化。
作者叫丹尼爾·卡尼曼,是第一個以心理學家身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
他在書中,通過了大量的實驗和案例告訴我們,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人的思考方式存在著缺陷與偏見。
他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從而轉變思維模式,改變行為方式,更好的解決問題。




不活在自己的情緒當中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喜怒無常的人,生氣時,就發脾氣;
不高興時,就甩臉色。他們從不分場合,也不會顧及旁人感受。

有人說,這是情商低的表現,可實際上,這是人大腦運算方式不同,產生出的結果。 作者在書中講到,人的大腦當中有兩套思維的體系,他取名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大腦無意識且快速的運算,但一些複雜的問題,便要通過
系統2的計算來解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深思熟慮。
其實,大腦首要任務是保持人類存活,任何用腦行為都會消耗它的能量。

所以,它的習性是能不使勁就不使勁,這使得我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陷入情緒的沼澤。 若只通過系統1處理問題,被情緒裹挾的話,那我們一生,都會在固有的圈層與認知中徘徊。

發脾氣是本能,但控制脾氣卻是本事。
俗話說:「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茲心認為,真正聰明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會通過系統2,在關鍵時刻做出理性的選擇。
別讓壞情緒,拌住好心情;也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

凡事平心靜氣,只有控制住情緒,我們才能將故事繼續。
不活在自己的認知當中 記得看過這麼一個笑話: 在過去,一個兩地分居的情侶,只能通過信件來傳遞彼此的感情。 一個小伙子,為了緩解自己的相思之情,一日三次的給女友寫信。結果,女友與郵遞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世界10大最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曝光效应_网易订阅

心理學上,這叫作「曝光效應」,看得多了,就會感覺越來越熟悉。
當一個人產生認知放鬆時,就會將這些事物當成自己的東西,進而大腦認定這些信息的可信性。
其實,我們只是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
作者告訴我們,當我們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時,我們的大腦便會自動將其優化,從而用更快捷地方式進行解決。
可這種解決方式,不過是一種取巧。
當一個人在自己固有認知下,便會糊裡糊塗地行走在隨心所欲的路上,從而錯失更好的機會,更多的選擇。

人的認知,大部分取決於一個人的眼界、閱歷,而讀書、行路,躬身反思,都是提升自己認知的方法。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應該多以「科學家思維」為導向,先找論據,再下結論。

茲心也是這麼認為的,遇到問題時,要把自己固有認知打破,重新尋找理論依據,以此來修正我們的原有觀點、認知。
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只有明白事物的本質,了解問題根源,才能徹底而有效地去解決它。
不活在自己的糾結當中 小時候,父母都說過這樣的話:「你怎麼經不起誇獎,一表揚,你就出錯,你就不行了。」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都活在自己的糾結中,害怕自己太優秀,被表揚,從而開始走下坡路。
可實際上,這只是人們的一種偏見。 在經濟學上,有一種「回歸均值」現象,指的是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它的平均水平。

我們被表揚,可能是因為我們超出均值太多,之後的「不行」也並非不行,而是回歸到自己應有的水平而已。



作者認為,把先後關係理解成因果關係,是非常荒謬的。
一個人表現的好壞,與我們是否誇獎和責罵,在邏輯上並不成立。

作者解釋說,一個人無法保持巔峰狀態,就像長跑比賽中,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衝鋒。
回歸均值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沒必要因為一次狀態的回落而陷入糾結之中。
茲心想告訴大家,人生就像一場均值回歸
人生總會有起伏,這些起伏教會了我們成全,讓我們學會成長。
我們要做的,是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均值狀態,而不是在糾結里浪費時間。

王小波說:「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就這樣坦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 勝利別驕傲,失敗別自卑,不糾結於現在,不憂慮於未來,才能懂得珍惜擁有,懂得放下從容。
不活在自己的直覺當中 生活中,我們在看一些偵探劇時,總是被主角們的直覺所驚嘆。
一些看似合理的布局謀劃,卻被偵探們的「第六感」一一解決。
這不僅讓人有一種錯覺,人類的直覺難道真有神乎其神的效果?
然而,作者卻在書中指出,直覺,多數情況下來源於系統1的直接反應,它是一種本能反應,不非思考的結果。 而所謂的「偵探直覺」,其實是一種專家性判斷,與其說是「直覺」,不如說是在專業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練習後,在領域存上的一種經驗積累。

例如醫生、消防員、棋手等專家對其專業的判斷,都非常準確。




而我們一般人的直覺,不過是大腦系統1自編的故事,而系統2不假思索的相信了。
直覺有它的或然性,它的判斷,有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這是直覺的局限性,也是非邏輯思維的非必然性。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體內感性衝動的部分,增強自己理性的部分。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輕易做出決定,也會輕易憑直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然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無論是人或事,都有其特定的複雜性,並不能單一憑感覺而論。
茲心認為,對自己直覺保持警醒,別人與我們相處,更願意看到我們選擇背後的邏輯和思路,而不是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正確。

不活在自己的體驗當中 最近演出的電影《姜子牙》,人們開始對它產生了兩極分化。
人們感覺它的結尾並沒有多麼出彩,就感覺它不過爾爾,愧對國漫崛起的名號。可卻忘了它那唯美的畫面和令人驚嘆的設計。
實際上,這些決策行為,是由於「記憶自我」的判斷而來。 「記憶自我」注重的並非整個過程的感受,而是最高時的體驗和結束時的體驗。
作者稱之為「峰終定律」和「過程忽視」。

作者認為,「記憶自我」帶有主觀色彩,比起整個過程,我們更注重自我體驗。
但是「記憶自我」,會放大特定體驗的部分,從而扭曲事實真相,無法客觀給予評價。





有一句話這麼說:「生活中90%的煩惱,並不是因為煩惱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所帶來的煩惱。」 茲心覺得,為人處世中,我們不能以自我感受而決定事物走向。
最好的方法,便是記錄下點滴真相,來輔佐自己的感受和決策,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聽過這麼一句話:「生命是一場行走,如此而已。不要把活著當作一個目的,活著是一個過程中的狀態,是一段旅程中的行走。」 人生之路還很長,當我們通過修煉,將一件一件事,一次一次選擇,一次一次的活動,做的更好時,我們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 我們將比其他人更加清晰,明白自己大腦的想法。 也許,我們依舊會犯一些非理性的錯誤,但至少知道了對在哪兒,錯在哪兒,這就是我們進步的地方。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羅素說:「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走出錯誤的自我認知,可以在不委屈自己,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做真正的自己。
願你我懂得克制自己,體量他人,不以是非定善惡,不以成敗論英雄。
只有這樣,才會變得成熟,走得更遠。

*解讀: 琳小柒,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

。 *朗誦:高夢,原電視台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體育新聞主持人,《美食天地》主持人、製片人。



現喜馬拉雅喜配音官方「專欄文章組」和「親子兒童組」主播;喜馬拉雅 海琴FM;《慈懷讀書會》主播。
*註:如果你也想成為慈懷每天一本書的簽約作者,歡迎後台回復「閱讀達人」了解相關事宜。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