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務項目
我要推薦會員加入
線上表單
聖事預約單
真圓會員申請單
午時水預約登記表
命理專人解盤登記表
愛心活動參加登記
敏感體質檢測表
壓力檢測表
相關連結
服務總覽
心靈諮詢(問事)
心靈諮商
靈魂療癒(可搭配SJGP)
內在小孩和解
紫微斗數服務
生命靈數服務
聖事服務(濟世)
收驚
制煞
安神(祖先)位
調整房屋磁場(地理風水)
處理祖先問題
冤親債主和解
領旨(領取生命藍圖)
靈修相關
連結高我服務
協助生命藍圖
協助清理
心靈功法課程
聯絡我們
心靈商品
文章
影音
影片
照片
命理
紫微斗數
免費看流日
八字
專業占卜(卜卦)
心理測驗
註冊
登入
[
返回文章列表
] [
返回最愛列表
] > 文章類別:知識的力量
聖嚴法師➢談祈願 ▶ 發願 ▶ 還願
張貼者:姿余
閱讀人數:16210人 張貼日期:2021-11-20 08:00:00
0
聖嚴法師談祈願·發願·還願
發願與發誓
佛教徒常常「發願」,一般人則常常「發誓」,那麼
發願與發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
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
一種承諾,譬如說青年男女互訂終身,男孩說非她不娶,女孩說非君不嫁,這是山盟海誓,可以說發誓,也可以說許願。
有時,誓、願兩字也會連在一起用,稱為「誓願」
,像是在中國隋朝時,天台宗的慧思禪師曾寫過一篇《發誓願文》,也有人稱《立誓願文》,內容就是在說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並且發願盡形壽推廣佛法。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
,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為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於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升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像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些都是為眾生、為他人、為無盡期的未來,所許下的一個大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為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因為要度眾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眾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眾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為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
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眾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為什麼要發願?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
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惡業及少許善業,所以今生受報,雖然有樂有苦,通常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許過不少的善願,所以今生有許多機會讓我們還願。然而不論如何艱難困擾,還願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也是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修行。
還願與受報都要面臨苦難,但還願時的受苦受難,是慈悲喜捨的菩薩心行,不同於受報時的有苦有難,是愁怨恐懼的煩惱障礙。
受報是被動的、等待的,所以有許多期待與憂懼。而愁怨恐懼是來自於人不斷貪求的習性,總覺得一定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煩惱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時,卻又恐懼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輪回中。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扎、上下起伏,而是甘願的、平穩的歡喜承擔。
因此,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為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賺錢、當大官或多讀幾個博士才有價值,其實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安定健康,讓社會大眾能夠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們在受報及還願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惡業、多發悲願,便是福智雙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升自我的人品,也能淨化人間的社會。這便是我們為什麼要發願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環境,如果以物質生活的條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紀的前期,已經富足了數倍,可是我們大家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這是因為人心浮動不安,社會價值觀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財富、成功、名望、權勢,甚至追求放縱的快樂,以致自己和環境發生矛盾衝突,內心也失去了平衡。
許多人都主張和平,卻在高喊和平口號的同時,暗地裡製造衝突及戰爭。因此,我們處在這充滿矛盾的時代,更應該要透過發願來安定自己與世界。
以我個人來說,因少小失學,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說:「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因此,我興辦了像佛研所這樣的佛教高等教育單位。而現在我更要說:「不辦以心靈環保為重點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間的大災難已在接連著出現了!」所以,我繼而發願興辦法鼓大學。然而興辦一所大學所需的資源很多,難免會遇到許多現實的阻礙,但因為我有願心,所以能夠一一跨越,並尋求因緣來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發願,也要勸勉他人發願,不論是一人滿一願,還是多人滿一願,願願都是為給自己一個難得的機會,願願都是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大好的希望,願願都是為我們的未來播種無量的福田,願願都是圓滿救人救世的無盡大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要發清淨的願、遠大的願,而不要發愚蠢的願、不切實際的願,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應該要發願以佛法來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以我個人來說,我十五、六歲時,就知道佛法相當好,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太多。其實佛法是非常有用的,可是因為很多人都將它解釋成一種玄理或者迷信,反而失去了佛法原有的價值。如果將佛教誤解為迷信,淪為一般的民間信仰,就抹滅了佛法與世法不共的智慧;若成為玄理,淪為高談闊論,那又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對我們的心理、生理健康毫無幫助。
因此,我發了一個願:我能夠懂多少佛法,就告訴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筆,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我並不奢望我說出來或寫出來以後,所有的人都覺得很有道理、都能認同,因為願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沒有辦法控制的事。
我不會想,要把全中國的人都變成佛教徒,把全世界幾分之幾的人變成佛教徒;或是幾年以後,我要完成多少大願、收多少高徒。如果那樣想,是狂想、是做夢,因為這些因緣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
所以,一個人願意聽也好,兩、三個人,五、六個人願意聽,我也歡喜;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一切看因緣,也就是隨緣。
但隨緣並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對在家居士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親戚朋友,還有一起工作的同伴,其實我們不需要影響太多人,從身邊的人影響起即可。我們可以發願:我願所有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都可以過得很幸福愉快;我願用盡一切方式讓他們身心健康、沒有煩惱;我願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為他們奉獻。我想這些願,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做得到。
不要以為這個願好像只在自己的周圍繞圈圈,就覺得這些願不大。這個願雖然小,卻是大願的基礎。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的基礎;如果能再擴大一些,以一切眾生的煩惱為家,擔負起「如來家業」,那就是更深廣的菩薩行願了。
所以,我們不能以實質的東西或數量來衡量願的大小,例如別人佈施一百萬,那我就要發願佈施一千萬。同樣的,在發願時,也不要陷入數字、數量的框框中,否則框框過大,那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流於狂想、空想;框框過小,則又局限了各種可能性,又流於個人的小願。
人不要被框框局限,但要有大方向,從人道、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到佛道,層層超越。從近而遠、從小而大、從微而著,有次第、有彈性地不斷進步,這才是佛教徒標準的發願方法和心態。
做為一個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願不能沒有。或許自己人微言輕,沒辦法登高一呼使得萬山相應,但還是要有為社會奉獻、希望影響整體社會的大願心。
如何發大願?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滿懷理想壯志,期許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格局、大視野,還要發大願,實踐人生的價值。但是到了中年、到了老年,卻發現自己一個願望也沒有達成。究竟人的一生該如何發願才能落實,而怎樣的願才是大願呢?
年輕人因為不知道天高地厚,對自己的能力也不清楚,既想要做這樣,也想要做那樣,總認為自己的未來是無限的。
因此以為別人能夠做的,自己也一定能夠做得到;別人不能做的,自己可以挑戰出一番大事業來。所以,志向非常遠大,對自我的期許也非常高。然而,對自己沒有深切瞭解而設想的未來,其實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就像是一場遙遠的夢。
所謂人要有大志、有大願,不是說一定要完成一樁什麼大事業,或者什麼具體的大目標。因為要達成這些目標,還需要許多因緣配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執意以此為目標,無異是緣木求魚。
例如有人發願這一生一定要做大老闆,雖然自己很有才能,但如果缺乏資金、時機等因緣條件配合,事業也不一定能成功。
「願」應當是一個人生的大方向,希望自己這一生能朝正面的路走,不要走向負面。正面是什麼?就是願這一生能以慈悲對待別人,不要自私自利;願這一生能以智慧對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煩惱;願這一生能踏踏實實地走,不要三心二意或是好高騖遠。
在這個方向之下,對外,我們不會做出對社會、家人無益的事;對內,不會做出損壞自己健康、傷害自己心靈的事,也不會自討苦吃、自投羅網、自我作繭。凡事想得開、看得透,把握機會,積極努力;沒有機會就要製造機會,並提升自己的才能、見識、技術,盡量地學習。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遇到的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的機會,即使失敗也是一樣。所以,不要把失敗當成是一種抬不起頭來的丟臉事情。如果自己已經看准了,已經有了計劃、有了認識,結果還是跌倒,那就表示自己先前並沒有確實認清這條路;但如果是走路不小心,或是山上突然掉下一塊石頭打到你,那是意外,非人力所能控制。失敗的原因很多,不要因為暫時的失敗就以為此路不通,小心一點,或是稍微修正一下,還是可以達成的,而且走一步就實現一步。重點是不要往黑暗面走,不要取巧、不要讓他人受損失。取巧而讓別人受損失,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後遭殃的一定是自己。
所謂的發大願,不是要做大人物、做大事或賺大錢,而是要為他人多設想。為社會、為國家、為全體眾生,自己受一點損失沒有關係;受損失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成就、一種奉獻,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無謂的犧牲,或沒有意義的冒險,這是非常愚蠢的事。
不要發空願
我們常常聽人許願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然而卻忘了「願」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然而「說」總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多少,這就叫做「發空願」。
雖然說有發願總比沒發願好,但若發了願,卻沒有辦法實踐,還是要捫心自問,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卻還要發願,那就是欺騙。但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係。
例如佛教教大家發學做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但成佛、做菩薩的願非常廣大,不能立竿見影,必須將累世所做的一點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點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點一滴的佈施,通通匯歸到成佛這條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雖然如此,大家還是要發成佛的願,因為如果發了願,就算是種了善根,就好像一顆種子,遲早會發芽,因為已經有一點引子在那裡了。而且因為你曾經發了願,也願意有一天能夠做到,你就會慢慢地實踐它,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但如果你心中認為,我根本沒有想要成佛,也沒有想要做菩薩,成佛、做菩薩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連發這個願的心都沒有,那麼你根本就不會產生任何力量,激勵自己往成佛之路邁進,所以也永遠都不會有成佛的機會了。
另外,有的人擔心如果做不到所發的願,會犯了欺騙罪或妄語罪,所以乾脆不要發願。其實這要看情況,也就是要看你發願的目的是什麼?
例如你允諾他人說:「我發願要做菩薩,我發願要賺錢來佈施大眾、護持佛法,所以你先幫忙我,提供我資源,等我成功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如果你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別人的信任,以得到別人的財富,那就是犯了欺騙罪和妄語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並沒有欺騙的意念,但說了卻沒能力做到,那就沒有關係。
例如你發願想學插花,因為學會後,不僅自己可以欣賞,也可以美化環境,帶給別人好心情,真是一舉數得。
可是到最後都沒有去學,但因為沒有傷害到人或是讓人受到損失,所以沒關係。
發願除了不能心存欺騙外,也要避免發不切實際的願,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像是發願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飯,沙子要如何煮成飯呢?這就是不可能的事。
記得有一位居士,他每次見到我,都說等他將來有了錢,一定要供養我、護持我的弘法事業,然而一次一次都沒有辦法實踐。我相信他的初發心絕對沒有問題,但如果經過那麼多次,還是沒有辦法實現,那就要考慮自己的能力來修正這個願,而且願的大小也不在實質數量的多寡,能有這個心才是可貴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發願的動機,不要擔心做不到,因為有願才會有前進的力量;但若發的是不切實際的願,或是心存欺騙,那就是不該有的行為了。
如何還願?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雖然非常富裕,但是有很多人卻覺得活得很痛苦、很無奈、很茫然,常常會疑惑:「既然活著那麼痛苦,我為什麼還要來到這世上?來到這世上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會有這些疑惑,是因為不瞭解人生目的與人生意義的關係。
人生的目的是許願和還願,人生的意義是盡責和負責。許願是我們過去許的願,這輩子還要再來許願;還願則是過去許的願,還未實踐的、還未兌現的,我們這一生來還願。
一般人從小就有許多夢想、許多心願,但夢想歸夢想,長大以後是否能夠實現,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記得我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我媽媽常常為了沒有足夠的錢給我們買衣服穿、買東西吃,覺得很對不起我們。當時,我就許了一個願,我說:「媽,沒有關係,我們現在窮一點,等我長大以後,我一定要賺很多很多的錢,專門給媽媽用。」可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始終沒有實現這個願望。
那麼我要如何彌補這樣一個遺憾呢?只有以奉獻一切給眾生來報答父母的恩惠。如果我們許的願無法在當時實現,甚至到最後都沒有辦法如願,那就幫助其他的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以此表示對父母的紀念或懷念,這就叫做還願。還願不是為佛裝金身,或捐多少香油錢,而是要實踐所許的願,如果已經無法對那個對象還願,那麼你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彌補自己沒有實現的願。
其實許願、還願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只要是人,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期許和希望,常常會想:「如果我可以……,我一定……,如果我能……,我願……。」這就是一種許願。所以,人只要希望有前途、只要認為前面有路可走,一定會有自己的志願和期待。而如果你的願心不僅僅是為自己,也為他人謀福,那會更好、更有價值。
既然你許了願就應該實現,所以許願的目的,就是要你為了還願不斷地努力;努力以後,還要不斷許願,然後在還願、許願之間,你的人品就會不斷提升。
同樣的,在一生當中,我們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家裡,你是個母親,也是一個太太;在公司里,你可能既是下屬,也是上司;在學校里,你可能既是老師,也是學生。每一個人同時都扮演了許多角色,而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的責任,所以你有許多的責任。通常人只要一想到責任,就比較能自我約束,而不會做壞事。因此,西方人有一種觀念,他們認為,單身的人不如有家室的人可靠。這是因為有家室的人責任較大,責任感也就較重,當然這不能以一概全,但是身份的確能讓我們想起自己該負的責任。
負責任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好的觀念。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心理不會健康,也不會活得很愉快。如果能夠常常存著許願、還願、盡責、負責、感恩、奉獻的念頭,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活得非常有意義,而且非常有價值。
為引領社會大眾體會發願的力量,活出生命的光彩,特別出版了<<祈願.發願.還願>>一書。
本書兼具理論與實用,除有多篇聖嚴法師的專文開始,更有發願的步驟和方法;此外,書中還介紹了法鼓山的「三佛.三觀音.一鐘」,選錄了四則佛教經典中的代表性願文,讓讀者實際感受佛菩薩發願的精神,進而也能與佛菩薩同心同願,在祈願發願、還願中,讓世界更美好,成為真正的人間淨土。
本書並特邀台插畫家劉建志繪製精美插圖,使內容更具典藏性。
希望大家都能為自已祈一個好願,為眾生發一個大願,以行願來還願,圓滿所有的願。
【提醒:】
1.非LINE群組成員,
請點我【綁定LINE】
就可以不定期收到我們的好康通知
2.
好康靈性商品真圓身心靈商品請點我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藥師法門為何如此殊勝圓滿?
淨空法師 學佛問答 第七章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超度冤親債主?
道教法師「高功」
猜你喜歡
人氣文章
地基主怎麼拜?時間、供品、方位、流程超完整指南,讓你一次拜到位!
(32471)
不要隨便【拍人肩膀】!!
(22825)
【節氣】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嗎? 搭配古畫,好優美
(19041)
道教科儀為什麼升疏上表?(上稟)
(18677)
長見識的文章
(18624)
【佛教故事】 禪堂裏的小偷
(18524)
【佛教故事】 -何事最樂
(18467)
【佛教故事】 -不能得福的祭祀 ── 難以承受的供養
(18462)
[佛教角度]念經為什麼有功德?
(18397)
【佛教故事】-五不死報
(1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