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務項目
我要推薦會員加入
線上表單
聖事預約單
真圓會員申請單
午時水預約登記表
命理專人解盤登記表
愛心活動參加登記
敏感體質檢測表
壓力檢測表
相關連結
服務總覽
心靈諮詢(問事)
心靈諮商
靈魂療癒(可搭配SJGP)
內在小孩和解
紫微斗數服務
生命靈數服務
聖事服務(濟世)
收驚
制煞
安神(祖先)位
調整房屋磁場(地理風水)
處理祖先問題
冤親債主和解
領旨(領取生命藍圖)
靈修相關
連結高我服務
協助生命藍圖
協助清理
心靈功法課程
聯絡我們
心靈商品
文章
影音
影片
照片
命理
紫微斗數
免費看流日
八字
專業占卜(卜卦)
心理測驗
註冊
登入
[
返回文章列表
] [
返回最愛列表
]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至聖先師孔子
張貼者:🛂黛西
閱讀人數:16611人 張貼日期:2024-10-05 01:30:00
2
影片連結:至聖先師孔子
https://youtu.be/HPqQvQzqTbk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襄公廿一年)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
逝世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魯哀公十六年)(享壽71歲)
魯國 別名 孔佐
時代 春秋時代
地區 中國
學派 儒學
主要領域 倫理學、社會哲學 著名思想 儒學 受影響於顯示
▼ 影響於顯示▼
孔子 漢語名稱 正體字 孔子 簡化字 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註 1][3]-前479年4月11日[4]),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
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
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其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北京孔廟孔子像
孔子教學圖 家系與出生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和孔子誕辰日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
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來源請求],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約在魯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孔丘。
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儀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而孔子,名「丘」,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
而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
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
戰國時期為一尺23.1公分,十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為221.76公分。
以魯尺當遵循周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當為186公分。)
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
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11],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
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
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
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15]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
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
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
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為高昭子家臣。
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初仕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季孫氏司空,再升為魯國大司寇,期間行攝相事。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成功說服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後沒能圍攻孟孫氏郕邑,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仕衞。
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
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留衞期間 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
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衞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
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衞靈公夫人南子非常想見孔子,並派人逼孔子去謁見她。孔子不得已就去了,臉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敢正視她;她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
子路得知南子見孔子之後,為此事甚感不滿,孔子心裏明白,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做了錯事的話,就讓老天處罰我吧!」
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
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還從未遇見過好德勝過好色的人啊!」
便離開衞國。 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
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上天給了我德行,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外郭的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的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腿長比禹短了三寸,但狼狽得像「喪家(喪事人家)之犬」[註 7]。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容我說像那些聖賢的樣貌,還在其次。但說我像條『喪家之犬』,真的講得很對、很對!」
受困陳蔡 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壬子,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孔子在楚國期間,楚昭王一度想封給孔子七百里土地,令尹子西以孔子手下人才濟濟,如果獲得封地將來會威脅楚國統治為由勸阻了昭王。
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
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去問季孫氏」,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公元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享壽七十一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理念 思想方面
「仁」的人生哲學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
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
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
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
《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
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
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禮儀,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
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
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
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張育德為先,後以全面發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有教無類: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進行洽如其分的教導「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實事求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行合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哲學方面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意義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片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而厲, 威而不猛」。
權變:孔子強調執中但並不執泥強調不要頑固可以變通,「可與立,未可與權」「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政治方面 治理:孔子懷念周公,欲從周禮,希望「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主張德治與禮治,用禮樂教化治理國家,政令刑罰居次。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經濟:孔子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反對季康子的以田賦,展現了保守的立場。 宗教觀 孔子傾向不可知論,或者理性主義,孔子對宗廟中的祭禮很有研究,當作一種社會禮節來從事,但反而對宗教不太涉獵,最有名的一句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其他還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敬鬼神而遠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所以目前一般認為孔子相信「或許有鬼神」,但更注重現實,認為「不用討論鬼神」。
但孔子對天神也沒有否定,孔子說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由「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可知其為宿命論者:由「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可知孔子是天命論者,可能認為有一個「人格天」的存在。
也有解釋為,孔子幾乎是無神論者。所謂的「獲罪於天」只是說「犯下滔天大罪」,並不指得罪上天。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是認為「自己是正義而必勝」。
所謂的「天命」,只是說「崇高的使命」而已:「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是告訴弟子們「祭祀的意義」,且孔子在《論語》中「多次不願討論鬼神」的作為,可能接近無神論,但孔子因為時代因素等並不願直述。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
【提醒:】
1.非LINE群組成員,
請點我【綁定LINE】
就可以不定期收到我們的好康通知
2.
好康靈性商品真圓身心靈商品請點我
延伸閱讀
倉頡(倉頡先師)
魯班(巧聖先師)
猜你喜歡
人氣文章
皇媽娘娘 太元聖母 無極元母 鳳凰母娘 的由來
(58853)
【佛教故事】大勢至菩薩的故事
(36552)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長生大帝)(神霄玉清王)
(30425)
鴻鈞老祖
(28763)
關聖帝君介紹
(27888)
七佛滅罪真言指的是哪七佛?
(26593)
龍德星君與龍吉公主
(26251)
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 _ 佛教四大菩薩
(25946)
聖母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25298)
五公菩薩
(2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