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真圓文章

有關端午

張貼者:🛂悠悠
閱讀人數:18427人 張貼日期:2024-06-10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起源



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

雖然中國的端午節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與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認為這個習俗可能起源自吳越族。

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最直接的記載是東漢曹娥碑上的記載的當地鄉民五月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漢安二年五月 時迎伍君 逆濤而上 為水所淹...」,以及據吳越春秋中的第五章-夫差內傳所記述,伍子胥是被夫差賜屬鏤之劍自殺後,用鴟夷之器(一種革制酒器)裹了軀體投入江中[4],這與粽子的形象特別符合。

伍子胥在吳越也被視為濤神。

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通常來說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也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名稱來源

「端」字即「開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



因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重五。民間也俗稱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另外還有夏節、天中節、午日等名稱。也根據習俗稱為菖蒲節、艾節、粽子節。

 

漢字文化圈多地共同習俗

驅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真君。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樣了。

 
在福建,閩東一帶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

 
在四川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驅五毒

東亞地區有一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該地人們自古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等稱為五毒。)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後世也象徵包粽=包中(諧音),意味著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中國個別地區端午並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麵食,如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 

 

赛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菖蒲是各地端午節皆使用的香草,常與其他植物束成菖蒲束掛起以辟邪驅瘟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

 
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是懸掛桃枝、蘭花、芙蓉葉等,而臺灣就流行榕樹枝、香茅、抹草,或將香草煎藥、搾汁服用。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洗臉,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以僻邪驅瘴。又可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又有佩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華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古老的《白娘子傳》傳說,端午節時白素貞不慎喝下雄黃酒,現出白蛇原形嚇死許仙的故事。
 

佩香囊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纏五彩絲線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藥玉樞丹。

 

立蛋
立蛋,或稱豎蛋,是嘗試豎立雞蛋的中國習俗與遊戲,有在某些時節比較容易立起的論點。

 

鬥石
雙方陣營互丟石頭的競賽,類似於鬥毆,流行於青少年之間。

 

俗語
關於端午節的俗語有「吃掉端午粽,還有三日凍」、「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櫳」、「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