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如何進行空假中的觀照?

張貼者:白開水
閱讀人數:13831人 張貼日期:2023-11-19 09: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如何進行空假中的觀照?

本經的首楞嚴王三昧,其實它很重視六根(你看它後面在實際修行的時候)。因為我們平常跟外境接觸就是六個門,六根門頭。我們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就扣著這六個門在活動,沒有其他的門。

在整個過程當中,它主要就是要修觀照力跟一個對治力。其實對治力到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就是你先要培養一種空假中的觀照。我們今天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緣生無性、當體即空,這個很重要。即空的意思就是我們本經說的「你從什麼地方來」?

我希望我們培養一個觀念,我們遇到事情不要馬上去做,不要這樣子。其實《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不迷。不迷的意思就是說,你先停下來,不要緊張,沒有差那幾分鐘。你現在生起一個念頭,你先問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念頭從什麼地方來?它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它是從空性而來。

當你知道我們的念頭其實是本來沒有的,因緣而有的,這表示什麼?這表示說,我也可以做,我也可以不做。我們往往遇到念頭的時候好像覺得很嚴重啊,一定要去這樣做。那產生執著。所以我們講迷惑,然後執著,然後就亂動。



亂動以後就完了,這個生死業力就開始展轉相續,就啟動了煩惱障、業障、報障,就是我們亂動嘛。那為什麼亂動呢?因為我們起顛倒,只好亂動。

所以,你這個六根門頭你要怎麼樣呢?要把這個電燈打開,這個六根門頭不要老是暗暗的。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誒,等一下,它從什麼地方來?這個想法、這個外境從什麼地方來?先觀察「即空」。它是從空性而來,它最後也會回到空性,它只是暫時的因緣。然後「即假」。這個因緣是善因緣還是惡因緣就開始分別因果了,我是該做,還是不做?做,要做到什麼程度;不做,要用什麼方式來不做?然後再用中道。

你一個修行人在六根當中,沒有點上一些蠟燭,就是你整個人隨著你的感覺、隨著你的直覺要怎麼就怎麼做,你一輩子沒辦法修行。講實在話,你就是這樣拜佛持咒都沒有用。你這個不叫修行,你這個叫積集一點善業而已。修行是產生一種生命的扭轉,那你是要產生觀照力的,不是說你積集善業就叫修行了。你那個顛倒的心沒有扭轉,你生命怎麼改變呢?不可能改變嘛。

所以,你不要看這只是個道理,它這每一個道理就在告訴你怎麼去觀照,「你從什麼地方來?」遇到事情的時候先不要動,先想一想,誒,是怎麼會有這件事情?怎麼會有這個想法?當體即空!但是即空,它又即假,它有它的善惡的業緣。那麼善惡的業緣,你應該怎麼去取捨?這個即假是很深的。





但是本經對即假,它後面才會講出來,然後我們從空有當中怎麼保持平衡,就是中道。產生觀照以後,你才有所謂的對治力。假設這個念頭是應該捨掉,那你應該怎麼捨?念佛或者持咒,或者懺悔,那就看個人的本事了。從本經來說它是持〈楞嚴咒〉。

所以,我們一個人在六根當中,古人常說,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你不要老是睡著。就是你六根當中,我們這個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你那個電燈一定要打開來——觀照力。

我講實在話,一個人起煩惱不可怕,每一個人都會起煩惱。我們阿賴耶識有這個煩惱的種子,一定起煩惱。但是你要起顛倒,誰都救不了你。起煩惱,你的觀照力還在:誒,我起煩惱了,我趕快去拜佛。

煩惱也是當體即空,它可以改變,你怕啥?但是你要起顛倒的時候,你就被煩惱帶走了,那就亂動,那就完了。所以這個首楞嚴王三昧,第一個,不迷、不取、不動。這個「不迷」特別重要,你不能顛倒。

所以我們經文當中為什麼佛陀要不厭其煩一次一次地串習,就是在潛移默化告訴你,遇到事情迴光返照,遇到事情的時候去看它的道理,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不要去看事情本身的作用,是這個意思,叫「會事入理」。






  淨界法師宣講:第32《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明舌入即藏性【335】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