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修心】【體道】

張貼者:🛂悠悠
閱讀人數:2752人 張貼日期:2022-01-27 10:52: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修心與體道,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



 
道教歷來重視修心,認為“修心”乃是明道的樞紐。
太上道祖在《道德經》中強調“致虛守靜”才是“歸根覆命”的宗本,正是點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奧。
蕭天石先生曾說:“虛極靜篤,系心學與性學之本,為作聖功夫,亦為神化功夫 ”。
 
關於“修心以明道”的具體行持,南華真人在《莊子•人間世》中提出“心齋”的修道方法進行了闡述。
他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由南華真人“心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僅成為道門修心澄心以體道明道的理論基礎,更為後來的修道者所奉行與闡揚。
 
也就是說,“明道在修心”不僅是老莊之學的樞要,也是道教正一與全真兩大道派的修道總綱。
正一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在《虛靖真君語錄•心說》中雲:“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
 
或曰真君,以其帥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



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
 
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
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
 
然則果何物哉?窈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強名曰道,強名曰神,強名曰心,如此而已。
由是觀之,豈不大乎?豈不貴乎?”
 
全真祖師王重陽真人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說:“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住行坐臥,常勤降心,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並在答馬丹陽真人問:如何是覆命歸根曰靜時說:“只要心不逐物去,不染不著,心定意不散、神不昧,便是歸根”。
馬丹陽真人在《丹陽神光燦》也說:舍家學道,爭奈心魔。
 
……心若死灰,自是精神沖和,真心無染無著。
起慈心,更沒偏頗;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而在《太上老君內觀經》這一部重要的道門經典中,更是直接將“修道”歸結為“修心”。
太上道祖在經中說:“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



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
 
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道”雖彌綸天地,通神群生,但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就是“心。
”這也是太上視“修道”即為“修心”的理據所在。
太上還說道:“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
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
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內觀於心故也。
內觀不遺,生道常存。
 
” 也就是說,大道雖然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我們只要用心體察生命本身的節奏就能發現她。
常人不能明瞭大道而保身長存,就是因為沒有細心觀照生命的本體——“心”的奧妙。
得道之人能夠與道合真而長生久視,就是因為向內深入體認了“心”的節奏與變化,通達了生命的奧秘。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