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談無我(之2)

張貼者:Allan
閱讀人數:17783人 張貼日期:2021-06-06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然而人性對五蘊之外的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卻有探知的欲求,對生命有快樂、永恆的需求,所謂的人性,指的就是有我執意識的凡夫。
於是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就依循緣起論「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法則擴大去解釋五蘊之外的萬事萬物,形成法空及法有的思想並結合身心的解脫、涅槃、乃至成佛而有真常唯心的論述。這就從身心五蘊的無我,擴大到萬事萬物的無我,又結合快樂、永恆的存在的需求而成為真常心的「自我」。於是佛法從單純的滅苦之道變成解釋宇宙萬物的宗教。



另一個佛教根本的問題是輪迴的主體為何?這在現証緣起無我的行者言,本是不存在的問題,如雜阿含二九六經所言:「(大意)正見緣起的聖弟子是不求知前生或來世的有無?過去生或未世生是那一類眾生?凡俗所見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忌諱吉慶見,都已斷除,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但對沒有正見緣起、具足我見的凡夫而言,輪迴的主體為何?是有疑惑的!

「我思故我在」,凡人有以意識為自我主體的傾向,原因在認為意識可控制身心的活動,理當為自我的主體。於是在部派佛教就建立各式樣的「我」做為輪迴的主體,但這個自我,它即是會輪迴變易又要永恆不變的存在,這兩者間存有本質上的矛盾。

於是,就可驗証的現象外建立各式各樣的自我,在表層次以五蘊的現象是會變化,但深層次它是不生不滅的,用來化解本質上的矛盾,後來演變成大乘佛法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乘唯識則更直接建立生命活動現象上找不到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成為先到後去的輪迴主體。真常唯心系則更將阿賴耶識發展為如來藏識成為萬法的根源,形成佛教式的「大我」。但大乘性空系就一空到底,不建立任何輪迴的主體,輪迴只是業力(也就是慣性),在因緣際會時的再現而已。




  雖然解決老病死憂悲苦惱是佛法的原始目的,而佛法的基本教理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但隨著大小乘的演化,對苦諦、集諦的看法雖大致相同,然而各法門對「滅境」的詮釋就不同了,隨之相應的修証道就不同。也就是對佛教的「涅槃」有不同的詮釋,修行的目的與內容也就不同。如是,各自論述各自說了算,佛教的行者只能各自信仰、各取所需了。但最基本一致的目標仍是滅苦,就是現世於「苦」得解脫。
  原始佛教涅槃的原意是「止息」、「息滅」之意,那是指什麼「息滅」呢?就是指「苦」的息滅,如此而已!但因人們的經驗、感受皆需藉由文字語言來傳遞,也因此常會有誤導實質上原始的意涵,如健康一詞,原意只是形容無病痛的狀態,並不是有一「健康」可追求。同樣,修行者經由現觀苦的緣起現象進而滅苦因、斷苦緣,息滅苦。用「涅槃」一詞來表達,這原本是很單純的,是世尊引用當時印度生活的平常話來表達苦的息滅。但後來卻也被引生為追求一個「涅槃」的境界,再將「涅槃」定位為永恆不生不滅的「自我」,於是產生哲理思辯的邏輯思想。
  由於「涅槃」在佛教滅境的教理中是一個歧異性的詞彙,其意義隨著法門的不同,詮釋就不同,表層上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其實是表面相似而實不同的。後來因擴大解釋成宇宙萬物生滅的終極境界,「涅槃」一詞就變得複雜了,同樣原始佛法的緣起法則是用來說明「苦」的生滅現象,也被引申用來詮釋宇宙萬物生滅的法則,問題也一樣複雜化了。但對佛教實修的行者而言是必需審慎釐清的,因大小乘佛法對涅槃一詞最主要實質內涵的差異就是在「無我」與「自我」,同時也是實証式佛法與信仰式佛法的分界點。



(未完待續)

談無我(一)
談無我(二)
談無我(三)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