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王爺千歲信仰的由來

張貼者:🛂皓慈
閱讀人數:4781人 張貼日期:2023-07-16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王爺千歲信仰





 影音檔:
https://youtu.be/y96E9Rvw7ao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中國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稱為「千歲」、「王爺」、「尊王」、「聖王」、「王公」、「代巡」、「大巡」者,皆屬於王爺信仰。

「王爺」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王爺神」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一般被認定是直屬天庭的神祇,受玉皇上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等,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其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並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直屬中軍等。神尊造型則大多穿著漢服,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而臺灣的王爺神,也常被認為有航海守護神的能力。如屏東縣東港鎮漁民常會參拜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昔日新北市淡水區碼頭苦力工人常參拜淡水祖師廟奉祀的蕭府王爺等。


信仰來源系統分類

一般而言王爺神可分為幾種系統,像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厲鬼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戲神系統等,內容非常廣泛,從有官方封號的岳武穆王、保儀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神祇,或者民間奉祀的、不詳其名的各府千歲,甚至是有應公,都可稱為王爺。如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康豹(Paul R. Katz)即認為王爺不是一個特定的神明,而是一種男性鬼神的通稱,身分來源多樣但並不衝突,用以表達信眾對鬼神之尊敬或親切,如「灶神」可稱為「灶王爺」、關子嶺地區將不動明王稱為「火王爺」、苗栗縣後龍山邊閩南人將平埔原住民族奉祀「鳥神」尊稱為「鳥王爺」(後以臺語諧音改稱「照王爺」,但福州也有不同類型的照天君信仰)等等。


瘟神系統:
為臺灣王爺的主流系統。早期民間認為千歲乃玉帝所派、負責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故民眾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期,千歲則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又可以分為兩大派別:

一是以「五瘟使者」為主的五府千歲(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李池吳朱范)、五福王爺(臺南市北區全臺白龍庵)

二是以「十二瘟王」為主的五年千歲(系統分為三支: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臺南市西港區西港慶安宮)。五年千歲中亦有醫神者,如盧千歲即為神醫扁鵲,因號稱「盧醫」,故民間以「盧」代姓稱之。

英靈系統
生前於世有功、有恩德的人過世後,也時常被尊祀為王爺,如:
五府千歲(臺灣有多種英靈系統之五府千歲組合)
謝府王公(東晉名臣謝安)
周府千歲(東漢名將周瑜)
張府千歲(元末義軍領袖張士誠)
蕭府千歲(西漢宰相蕭何)
包府千歲(北宋賢臣包拯)
朱邢李三千歲(東漢名將朱祜、北宋學者邢昺、南宋名將李良)
方鐵景三府千歲(明惠帝忠臣方孝孺、鐵鉉、景清)
伍王爺(春秋時代名臣伍子胥)
苻王爺(前秦君主苻堅)
二徐大王(南唐的江王徐知証、饒王徐知諤兄弟)

家神系統:
英靈系統多半是歷史名人或者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家神系統王爺則較具地域性,指稱自家祖先或同鄉人士對家族、地方有貢獻者。如福州長樂之陳湯銘有義舉,於馬祖西莒島受祀封神,號威武陳將軍,後玉封神號為「威武陳元帥」,長樂陳氏族人聽聞其神蹟,遂於清乾隆十八年至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建祠奉祀,此信仰亦隨馬祖移民、大陳義胞傳至臺灣、海外。

國姓爺祖孫系統:
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此說來自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他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

山神系統:
閩南人、客家人都有尊稱山神為王爺的現象,如泉州惠安人將信仰的青山之神青山靈安尊王稱為「王爺公」,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臺北市萬華區艋舺青山宮亦俗被稱為「王爺公館」。



此外,福州人信仰的武夷山之神武夷王,也常被被尊為「王爺」。潮州人則尊稱揭陽「巾山、獨山、明山」三座山的山神「三山國王」為王爺,是當地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守護神,如新竹縣新埔鎮的「廣和宮」因主祀三山國王,當地人稱為「王爺宮」。

戲神系統:
「西秦王爺」亦為王爺信仰的一種,是為戲劇界的守護神。最常見的說法,該神是唐玄宗李隆基。粵劇劇團奉祀的華光師傅,又稱馬王爺。


姓氏分類
在臺灣及福建閩南地區有許多的「王爺廟」(代天府),其主祀為王爺(統稱為千歲),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千歲」(某府王爺),受古皇帝所封贈共三百六十位千歲,共計一百三十二姓,有:李、池、吳、朱、范、溫、康、關、馬、趙、張、鍾、劉、史、謝、連、蘇、施、許、袁、蕭、崔、盧、潘、郭、邢、姚、金、鐵、岳、雷、伍、羅、黃、洪、藍、白、紀、蔡、沈、余、俞、於、虞、陳、包、薛、林、楊、徐、田、譚、黎、封、何、葉、方、尹、高、甘、鄭、呂、章、耿、王、武、華、夏、楚、秦、魯、齊、越、周、殷、韓、魏、海、陸、唐、陶、宋、胡、狄、駱、韋、歐、侯、柯、萬、江、榮、邱、孟、董、戴、吉、聶、龍、雲、游、尤、程、倪、莫、干、丁、於、元、潘、廉、石、玉、清、將、帥、兵、士、寇、冠、抄、景、平、順、瓊等姓。
 
目前在臺灣最常見的三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五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則稱三府千歲、五府千歲,有時又稱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廟宇主祀四府王爺、六府王爺、七府王爺。貴文宮供奉九府王爺,在臺灣廟宇中相當罕見。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民間傳說
臺中市北屯區福隆宮三府王爺-朱、李、池。

民間的王爺(千歲)傳說極其複雜,如說王爺係古時之數名士人,途中見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以警告鄉民不能飲用,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昇天,被封為瘟神,即「瘟神說」。或說「王爺」為唐明皇或其他皇帝時三百六十名進士,因皇帝要試張天師法術而誤殺,故天子賜其封為王,遊歷四海,遍享血食,即「張天師試法冤死說」。還有合乎史實的「天順舉人說」。

 

其他如:
或說王爺為應考遇難的士子或官員,各地人民尊其為王爺,希望其英魂能繼續庇佑百姓。

「天順舉人說」,天順年間一次的考場大火,一百多名舉人殉難於祝融,明英宗御筆撰文祭弔,立御匾稱「天下英才之墓」,一律追贈進士,葬於朝陽門外,後被民眾尊奉為王爺。





或說王爺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生,各地感念,因而尊為王爺。

或說王爺為秦始皇大臣趙高謀殺的忠臣義士、門閥宗室等等,各地感念,因而尊為王爺,如陝西人稱冤死的太子扶蘇為秦王,設廟祭拜。

或說王爺為明末時之三百六十名進士,因不願仕清而自盡,玉帝特別敕封為王,使之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瘟神說

福州有五帝(五福王爺)信仰,《烏石山志》載:「榕城內外,凡近水依寺之處,多祀疫神,稱之為澗,呼之為殿,名曰五帝,與之以姓曰張、鍾、劉、史、趙。」(《烏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視之為「淫祀」而拆毀,並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復,「廟貌巍然,且增至十有餘處,視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在閩南等地,奉眾多的「王爺」為瘟神,每個王爺都冠以姓氏。明清時期,泉州王爺崇拜盛行,普遍奉祀的王爺有:趙、康、溫、馬、蕭、朱、邢、李、池、吳、范、姚、金、吉、玉、周、岳、魏、雷、郭、伍、羅、白、紀、張、許、蔡、沈、余、潘、陳、包、薛、劉、黃、林、楊、徐、田、盧、譚、封、何、葉、方、高、鄭、狄、章、耿、沈、陳、楚、魯、齊、越、侯、殷、沐、虞、蘇等數十姓,王爺廟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爺的稱「三王府」,四尊王爺的稱「四王府」,五尊王爺的稱「五王府」,其中以泉州富美宮最為有名,該廟主祀蕭望之王爺,配祀數十尊王爺,香火興盛。


 祭祀活動
地方廟宇

參見:王爺廟

「王爺信仰」(千歲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顯示民眾狂熱的程度。據1960年代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寺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千歲(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以上,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屬臺灣民間「強勢信仰」,無論千歲神明數量或廟宇數量均居全臺之冠,遠超過眾所熟悉之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玄天上帝、保生大帝、關聖帝君、純陽祖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玄壇元帥、中壇元帥等等。

 附身降駕
而千歲的乩生和筆生降駕附身時,往往亦幫百姓消災解厄;替神明辦公事時,大部分只講說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當乩童跟隨神駕出巡遶境作法時大多數會操五寶(以角棍或釘槌猛擊頭部之兩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而封口(俗稱灌口針)等儀式,壹來保密到家-禁洩漏天機、貳來大顯神威,還有極少數宮廟堂的乩童灌口針,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型狀。

 

送王船習俗
清水文興宮的王船。
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攝)。
柳營代天院燒王船(2011年拍攝)。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



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採行「數年一醮」,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會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邊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廈門。而鄰近的潮汕地區同時存在與之類似的兩種習俗。

福建各地皆有「遊天河」之俗,即《烏石山志》所說「出海」,又稱「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為紙竹紮成,《閩雜記》載:「出海,驅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錢扎竹為船,糊以五色綾紙,內設神座及儀從供具等,皆綾紙為之,工巧相尚,有費數十緡者,僱人舁之,鳴螺撾鼓,肩各廟神像,前導至海邊焚化。」(《閩雜記》卷7《出海》)《烏石山志》載:「出海剪彩為舟,備食息起居諸物,並神鬼所請之相,納於舟中,鼓譟而焚於水次。以祭祀毛血貯木桶中,數人負之而趨,謂之『福桶』」。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國時盛行,每3年舉行一次,祭典極隆重,稱之為「王醮」。民國時期,泉州富美宮附近還有一專門製造「王船」的工場,祭典就在晉江江邊舉行,有些「王船」漂至台灣海岸,故台灣王爺崇拜多源於閩南。,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閩雜記》載:「漳府屬亦有之,然亦皆綾紙糊耳。惟廈門人別造真船,其中諸物,無一贗品,並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沒,計一船所費,或逾中人之產,付諸無用,殊可惜也。」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莊,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香船和竹龍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紙製作成,香船最後會被火化焚燒,而竹龍會被放去河中用石頭等重物壓住直至沉沒。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區會先進行召香船的儀式,期間男女老少會用手觸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儀式者也會唸誦召香船歌,召喚結束後香船便被視作不祥之物將被火化。亦有地區在抬香船時會有人群向香船投擲石塊和點燃的香等物。在焚燒香船前,亦會進行營老爺的活動,將老爺請至香船面前監督焚燒。另外,爭奪香船的祭品雞肉也是送香船習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龍」活動由於被視作不祥之物的竹龍會漂至下游村落,引發村落之間的爭執,因而逐漸被廢棄。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王爺」信仰的由來

統計臺灣全省的各種寺廟,除了最多的土地廟外,其次便是王爺廟,媽祖廟屈居第三,保安宮與祖師廟更只能排到第八與第十名。臺灣全省的王爺廟共有五百多所,如以各廟的所在地作分類統計,則臺南縣可贏得三項優勝紀錄:全縣共有王爺廟近一百所,數量最多;位在北門鄉蚵寮村的南鯤身廟,建立於康熙年間,乃是全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王爺廟。

    王爺廟所供奉的神祇,其姓氏各廟不同,細細數來共有一百三十餘姓之多,其中以「李池吳朱范」這五姓最多,而且常常五位一體,稱為「五府千歲」。

 若是單獨供奉其中的一二位,或供奉他姓的王爺,則亦可依其數量,稱為某王爺廟,或「二王爺廟」、「三王爺宮」等。

    民間的傳說,以為所謂王爺者,乃是唐明皇時一次被冤枉殺掉的三百六十名新進士,後來玉帝憫其無辜喪生,就下詔封其冤魂為冥司中的王爺,可以「代天巡狩」,以補償他們在陽間所受的冤屈。

    另一種說法,以為這被封為王爺的三百六十個新進士,乃是明朝末年最後一次科舉時所取,明亡以後不願降清,同時自盡,因此得到玉皇上帝的憐憫,封為王爺。

    民間流傳的說法,其立場最脆弱,試想歷史上的唐朝何嘗有一次冤殺三百六十個新進士的皇帝?

而且進士的名額是在宋朝方才逐漸增多的,唐朝的科舉每科不過錄取進士二三十人,根本就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如果把這故事的時代移到明朝末年,其實不必等到明朝亡國,福建泉州府的民俗中早已有了「請王爺」的信仰。

由這兩點證明,就足以否定所謂新進士死後封王的傳說了。

    <同安縣志>引述明人盧若騰的<島居隨筆>說:同安風俗,每隔三年就要舉行一次「請王爺」的逐疫大典。

每屆舉行之期,都要先期醵金建造王船,以牲禮致祭,並有各種賽神活動,然後將王船送出海洋,任祂隨風所之。

船中所載,一應器具設備色色俱全,其方式一如清代泉漳二府所行的「送王船」。根據這一條記載,可知「王爺」之由來極早,連雅堂卻硬要說臺灣民間所奉祀的王爺,實際上是延平郡王鄭成功,只因清人滅鄭,臺灣人民不敢公然倡言,才假託了莫須有的王爺來祀奉,單憑這一點就可以使連氏不夠格躋身良史之林。

    <島居隨筆>中所說的「王船」,與清朝嘉慶年間重修的<臺灣縣志>所述大致相同。王船上除了置備篙櫓檣桅以至柴米百物之外,還高懸「代天巡狩」的旗幟,其氣派一如總督出巡。不過,<島居隨筆>未曾說明船中是否奉祀神像,而<臺灣縣志>則說船上設有宮殿,殿中供奉池、金、刑、雷、狄、韓、章、郭等姓王爺的神像。

這些王船如由福建沿海出發,很容易隨風飄抵臺灣西部沿海,這就成了本省各地王爺廟的由來了。

    根據清代臺灣志書與泉漳二地的府志所說,各地方如果有海上飄來的王船停泊,則該地必將遭逢疫癘,必須迎而祭醮,另外選擇日期恭送出境。

每次所費,往往需要數百千金。不過,這種風俗到後來又逐漸有了改變。

    臺南縣北門鄉南鯤身廟的建立,是因為海上飄來一艘王船,當地人民建廟奉祀,由於神靈顯應,地方獲得庇祐,於是香火大盛,南鯤身廟的盛名亦傳播全省。

這件事本來是違反了歷來「送王船」的慣例的,但既有這一前例,當然其他各地也可效尤。所以,儘管一方面仍有本境的「送王船」活動,另一方面對於別處飄來的王船卻大多不再禳而轉送,反倒視若神明地奉祀起來了。





臺灣的王爺廟,因此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

    清光緒廿九年,苗栗一堡外埔庄沿海飄來一艘王船,船上附有紙片,上寫:「本船乃七大神明王巡行之彩船,於六月十三日自祥地芝澳出港。若停泊其地,必獲神明庇祐,福澤均霑。為此通知,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富美宮紳董公告。」這可說是福建王船飄來臺灣的典例。

    <中華民國風俗志>引述福建的「送王船」風俗說:每逢設醮送王,行列的最前面照例有一個壯漢挑著封閉嚴密的木桶,中貯道士行法捉來的疫鬼,任何人見了都遠遠的躲避。這樣的王船,事實上與送瘟疫無異,但到了後來卻變成了「福澤均霑」,可知這種風俗到這時已改變得太多了。

    臺灣的王爺廟,在從前應該稱為瘟神廟,其來源是由於海峽對岸的泉漳二府,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送瘟逐疫的「送王船」。這些王船隨風飄著於本省的西部海岸,就是王爺廟的由來了。由於船中所載的本是瘟神,所以實際上應該稱之為瘟神廟。更因臺灣的開發最先始於臺南,所以臺南境內才有最多、最大、最古的王爺廟。

    關於王爺廟的故事,率多荒誕不經,例如南鯤身廟的建廟緣起,是由於有人聽到海上飄來的王船上有仙樂隱隱,於是老百姓虔誠設廟奉祀。又如麻豆的五王廟,本來已在一次暴風雨中傾圯了,甚至連廟中的神像都已沖入海中,之後人們偶然在海濱發現一尊神像,即刻就有「神靈」托附在乩童身上顯聖,說這裡便是神靈所親自尋到的建廟新地,馬上要在現場重建新廟。事實上真象如何?那就只有當事人自己明白了。

(按:麻豆的五王廟於建廟之初,還編造出了由於廟地附近的「龍喉」主本地當出真命天子,致遭朝廷派遣的地理師破了靈氣,建廟後王氣將逐漸恢復的神話。事實上所謂的「龍喉」本是麻豆港的遺址,所挖出之廢棄石車、棕簑、鵝卵石等,實乃碼頭水土保持之材料也,豈即以此敗地理乎?)

也就是在北門鄉的永隆村有一座永隆宮,所奉祀的即是以溫為姓的「溫府王爺」,溫、瘟同音,這應該就是王爺百家姓中,最早冠姓的一姓。





    「王爺」音叶「瘟疫」,<集韻>:「瘟,疫也。」瘟疫一詞顯然乃是王念孫先生所謂:「上下同義,不可分訓」的聯綿詞,也就是周法高先生所謂:「不可分析的雙音語。」或所謂「廣義的疊韻詞」,簡單的說就是一句「複音語詞」。<抱朴子‧微旨卷>:「經瘟疫則不畏。」

<說文>:「疫,民皆疾也。」<釋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史記‧歷書>:「茂氣至,民無夭疫。」

瘟疫乃是流行性傳染病廣泛的指謂。
<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毆疫。註:疫,厲鬼也。」
<禮‧月令>:「季春令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仲秋天子乃難,以達秋氣;季冬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註:難與儺通。」
儺,驅疫也,儺神凡十二,皆使之追惡凶,詳見<後漢書‧禮儀志>。驅疫除凶的風俗,可以遠溯至三代以前,「送王船」者則其流傳於民間而實可上溯至於遠古,源自圖騰信仰之習俗也。

猗儺(柔順貌)、猗旎(豐沛)、旖旎、阿那(蓊茸)、婀娜、猗狔(窈窕)、臥龍、應龍、烏龍、晏龍、游龍等均為一音之轉,倒裝為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

傳說女媧造人,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上古人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



女媧音叶黎元、邐迤、挪揄、儒雅等,倒裝為燕,音轉為燕爾、燕婉、燕安、爾雅、文雅、揶揄、儗、遺遺、元元、武夷(山名)、于越(國名)、歐冶(複姓)、歐陽(複姓)、義烏(地名)、餘姚(地名)、運奄(國名)、維陽(地名)、安陽(地名)、漁陽(地名)、宜陽(地名)、雲陽(地名)、武陽(地名)、揚越(族名)、延安(地名)、瘟疫、王爺等,窮本溯源王爺信仰實乃自

古相傳而源遠流長之圖騰信仰之遺痕也!閩人自有史以來以「敬巫信鬼,好尚淫祠」著稱,臺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先賢詩文中屢見吟詠,如何澂<記臺省七月普渡詩>:「閩人信鬼世無儔,臺郡巫風亦效尤。」

這與閩、臺兩地的自然環境及歷史因素有關。唐代的北方人猶將福建視為「瘴癘之地」,就跟明末清初的臺灣一樣,民國前的臺灣就有無數的村落因「瘟疫」的肆虐而廢庄,而閩南人幾乎事無大小都要請示神明,其神明的種類更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有這樣特殊的地理、人文背景,無怪乎「王爺」的信仰隨著移民的腳步而愈盛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