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知識的力量

修道之梯蹬 — 太上三經

張貼者:🛂金瑩
閱讀人數:2451人 張貼日期:2022-05-16 09:11: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修道之梯蹬 ——“太上三經”

其實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道教最基本的經典入手,先去瞭解道教的基本義理,明白道教為什麼會以道為教,知曉道教的存在對於不同階段的社會具有何種意義……這些看似基礎的問題,貫穿于人們修道的整體過程之中。

歸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為什麼修和如何修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其實都在“太上三經”中說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經”的概念,源自於臺灣蕭登福教授的提法。

蕭教授認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應是太上道祖。

凡修道者不得不讀太上經典,而乙太上之名傳世的經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經是適合不同修證階段的人們盡情閱讀的,其分別是《道德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和《太上感應篇》。

這三部經典雖然所言體例不同、內容有異,但在精讀之後就會體悟到三部經典的背後貫通的一個字——“道”。

 

道祖爺自函穀關留下五千聖言,其首次為“道”字賦予了超越人間物質認知的概念。

顧名思義,道教以“道”為教,修道者希望實現的目標是與道和真。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認知道體,又通過何種方法才能實現複歸於道的修證境界,這三個依次延續而來的問題,恰恰在“太上三經”中各有重點地進行瞭解讀。

 

1、從《道德經》中體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麼?道祖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狀態對道進行了描述,認為其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天地萬物因為遵從了道,所以才能夠萬物相生。

在道的生化過程中,充分尊重了萬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

世間萬物展現出來的是千萬種不同的情態,道祖稱其為“德”。

而每一種情態、每一種“德”,體現的都是亙古不變的大道。





道生出德,卻又依德而存在,這便是“道”與“德”的相互辯證關係。

 

人生天地之間,遵從的必然是人間之道與為人的德行。

幾千年來,老學的研究大體上不離治國與理身兩個方面,而身與國正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兩個基本要素。

基於此,人們修道的根本也就離不開自度與度人兩個方面,此其一為修養自身之道,其二為普濟眾生之德。

得悟這兩點,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經《道德經》的要旨。

並且這兩點內容,恰恰是也是另外兩篇經文的主旨所在。

 

2、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體悟修道的要義

修道應該怎麼修,這本是一個千人千面的問題。

縱然每個人的自性不盡相同,但在所有情態的背後貫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體悟到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證的原初動力。

 

老子提倡人們應該回到如嬰孩一般的純真狀態,這是因為人生的成長過程一直是在給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碼。

隨著物質上的豐富,難免會受到各種欲求的牽引,從而被五色、五聲、五味蒙蔽了情志。

人們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為只縱情於萬千事物表現出來的誘人情態,而不懂得瞬息變幻之後的恒常是什麼?因為一切眼見的一切都是無常,且又不能把握住無常而長期擁有,於是難免會陷入困苦之中。

《清靜經》告訴世間所有的修行者,為道的第一要義即是“清靜”二字。

道經中講,修道要把斷六門,學會對自身的欲求進行主動把控,不讓自己成為欲望的奴隸。

唯當內心得真靜之時,才會淡看世間風雲變化,在有無相生、陰陽互化的過程中參悟到無常背後的真常是什麼。





 

3、從《太上感應篇》中體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萬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間的道與德,更不是只有個人的清修。

通過清靜之心臻達清淨之體,這是個人之道的證悟。

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個人的個體,參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顆慈悲心,去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實行,借用此功行來把道的教化具體化,使眾生都能夠雨露均沾。

因此,就要強調道教勸善第一書《太上感應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應篇》中歷數了人世間種種善行善果、惡行惡果,其目的只有一個,即教化人們要棄惡從善。

惡,不僅是對他人及社會整體利益的損害,更是因為自身中充滿了惡的、汙濁的信念,在傷害他人之前先禍殃了自身。

道教講為善,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通過做善事的方式來繕性,去除掉因為後天的貪著而產生的種種偏執與妄念,使每一個人都能返歸到天真自然的狀態。

 

正是因為具備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靜自度更上一層,於是也就距離自然大道更近一步。

由此來看,太上傳世的這三部經典中,其實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邏輯系統。

從道祖在《道德經》中提出天地間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賦予每個人自修要義的《清靜經》,以及眾生皆奉善而行的《感應篇》,三經皆自道起,最終又回歸於道。

不論是對何等階層的修道者而言,清靜與善行是一切法門的根基,從此二法門中又可以參悟出道與德之間的辯證,實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眾生。

從眾生返自我、從自我返大道,從大道歸虛無,修道之梯蹬即在於此。

明讀此太上三經後,再去讀道教的其他經典,或可以有了恍然開朗的神思。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