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寓言故事

「門人惑」

張貼者:🛂朗朗
閱讀人數:2601人 張貼日期:2021-11-26 02:51:44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孔夫子心靈傳播- Home | Facebook

明朝大儒王陽明先生, 在他三十五歲時,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經過九死一生,才到達遙遠偏僻的龍場驛。此處位於深山叢林當中,盡是毒蟲瘴氣,身邊所接觸的人,都是當地苗、獠等土著民族,言語不通、文化低落。陽明先生面對他們,不但不嫌棄,更加因俗化導,使大家和樂共處。
當地人民便主動伐木建屋,讓先生安穩的住下來,和他們一起生活。
  

孔子是萬世師表,看每一個人的本性都相接近,不管背景及環境如何鄙陋及惡劣,都是可以教化的。有志為人師者,自應學習孔子的見識,開闊胸襟,把握教化的機會,推廣五倫教育,安己安人共沐祥和。

地方性的觀念,常深植人心。

人往往因為地域觀念的偏見,而影響了對個人的評價。
經常會聽到:「噯呀!他是某地方人!」好像某一地方的人統統都是罪大惡極似的,連孔子的學生都是這樣。

孔子接見了互鄉一個年輕人,「門人惑」,這三個字多嚴重?
學生們都奇怪,懷疑老師怎麼和這個地方的人講話。
到底孔子與衆不同,他告訴學生們說,肯求上進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不要使人沒有進步的機會,不能使人退步。

「唯何甚」,孔子對學生說,你們太過分了,怎麼這樣一種狹隘的胸襟和態度?
孔子在罵學生,我們自己也要反省:有時我們覺得某人不好,當他真的做了好事,我們仍不願認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會有這種毛病。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說,即使是一個壞人,他能夠自己反省過來,等於洗了一個澡一樣,把自己弄得很乾淨,來求進步。只要能夠這樣,不就好了嗎?
如果說昨天有一點錯誤,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現,卻仍不以為然,那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做朋友,也沒有一個人才可用了。
所以這一段是說教育的態度,也是說自己度量的培養。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述著《論語別裁》述而第七╱ p. 358


正確說法為: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意思是互鄉那個地方的人很難得到讚許,但卻通報說互鄉的一個年輕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出自春秋孔子的《論語 述而篇 第七·二十九》,原文如下: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 白話譯文:(人們都知道)互鄉那個地方的人很難得到讚許,但卻通報說互鄉的一個年輕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說:“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過往不放呢?
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擴充套件資料:“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這段話中的“與”字表示的是讚許的意思。
第一個“與”字,引出了文中後三個“與”字,也是讚許的意思。

同時,斷句方面,前八字“互鄉難與言童子見”確應為一句,但還需繼續往下斷句,忽視句下面的句讀(逗)確有問題。




這八字應繼續加逗點,斷作“互鄉難與,言童子見”。意思就是,在很難得到一點讚許的互鄉這一地方,通報了一位當地青年來拜見孔子。
這就引出了後邊的“門人惑”,也引出了後邊的“子曰”。按朱熹的見解,“但許其進而來見耳,非許其既退而為不善也。
”也就是說,這位青年在一個風氣很不好的地方,主動來求教傳播道德仁義的孔子,當然要讚許他的這一可貴選擇,而不是讚許他與當地其他人同流合汙。


2 # 比你好看的沒有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人要轉換氣質很難。夫子常和小孩子交流,看見親近的弟子對此表示疑惑不解,便解釋到:學習,要面向發展和未來,而不是面向衰落和過去,這點極為重要。為人要經常重新整理自己,面向未來,面向新的方向,不要死守著過去不放。 儒者,面向未來。 互鄉,不是地名,言氣質轉換也。 獨持的稟性,很難改。



3 # maimi32709
論語上說 互相提問 學生非常疑惑 說一起進步 不能放棄 只是有的人為難我們前進 寧可和他糾纏 也不隨波逐流

201、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提醒:】